河伯精神与中原文明
《庄子.秋水》记述了河伯望洋兴叹的事,河伯乃中原人也,因为其一黄河在中原作为最大,其二庄子也是中原人,肯定以中原人的性格塑造河神。于是我和河伯也攀上了老乡:"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于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见大海无边无垠,水天一色,海天相接,乃望洋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则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足以论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至道者,束于教也".
河伯由妄自尊大到望洋兴叹,实现了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从侧面反映了中原人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中原文化的特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几千年来,黄河用她的乳汁浇灌着广阔的平原,使我们的祖辈在这里生生不息,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黄河不知道多少次在中下游地区泛滥,改道,甚至夺淮入海,上演了无数次沧海桑田的壮烈悲歌。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从黄帝战蚩尤起,几千年来这里发生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连曹孟德都慨叹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次次水灾,一次次战争,一次次瘟疫,无数次地覆盖着中原人的家园,也覆盖了中原的文明,中原人也一次次从黄水淤积的沃土上站起来,建造起更美丽的家园,创造出更灿烂的文化,通过无数次人文性格的否定之否定,中原人的性格才得到完善,中原的文明才得到升华。
在中原,黄河创造的灿烂的文化,但是在中原大地很难找到颇为完整的文化遗存,开封是被黄河多次覆盖又多次被重建的,潘家湖底80年代曾挖出明朝的王府,宋朝的遗留只是那座建在山上的铁塔了,而如今塔基埋在地平面下,它象一个孤独的老人,无奈地指着苍穹,见证着中原文明的历史,也铭刻中原人残存的记忆。可见黄河泥沙的威力。除去自然的作用力外,还有兵火,每次战争都使中原人口锐减,中原文化毁灭怠尽,东汉末年连绵的战争,使记录中华文化的图书荡然无存,曹操招回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后,这位奇女子凭记忆把她家几十本藏书抄录下来,我们的文化命悬一线。
且不说黄河边上的开封,在河南也很少能找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和古镇,象四川的铁佛镇,还有江苏的周庄,还有安徽的民居,福建的土楼、湖南的凤凰、云南的丽江、山西的平遥、都保存完好,彰显着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还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河南没有一完整的古城,只有南阳内乡有座古县衙,还是因为处于相对封闭的南阳盆地,才得以保全。这些文化遗存被破坏除去自然力,战争外还有一个文化自我更新,自我删除,自我覆盖的因素。中原处于文化的交汇点,东西南北的文化都汇集在这里,在这里碰撞,融合、生成。中原人有点自大,但不保守,就象我们的河伯,带着自大走出去,带着喟叹走回来。不象夜郎国的人呀,我们不故步自封,吸取别人的长处,更新我们的审美,更新我们的文化,重新选择我们的价值取向。
我的家乡逍遥镇,也是九县通埠之地,曾汇集三教九流,除佛道外,两个洋教也在这里建立的教堂,各种建筑形式并存,是建筑的小型博物馆。但是现在一点影子都没了,都换成了水泥小楼和平房,只有回民的清真寺因为民族习惯才得以保存,还有沙河对岸那座宋朝佛塔,长年失修、饱经沧桑、多少次送落夕阳,望穿秋水。
中原有四大古都,地面上的文化遗留少得可怜,所有的灿烂都埋在黄土之下。黄河功不可抹,究其原因,除战争频发,水灾火灾、还有文革浩劫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原人的博大和包容,是河伯的兴叹在起作用,我们不停地接受新事物,创造新文化。民族建筑的精华找不到了,可是与时具进的创新精神却在光大。在四川,杜甫草堂成为文化名胜,进门要收费,而在河南杜甫故里,杜甫墓地都在那里废弃着,很少人光顾,也难怪,中原大地出现的名人太多了,埋葬在这里的名人更多,我们无暇顾及了。在郑州可以吃到全国个地的甚至世界各地的饭菜,如果一天换一样,保管一年360天你可以吃到不会重复的饭菜。郑州人喝酒的口味更是更新快,一年喝倒一个牌子,酒仙杜康是中原人,是酿酒的老祖宗。中原人并不迷信他,用他的井水酿造的酒照样不买帐。
是黄河塑造了中原人务实,求真、坚韧、开放的性格。塑造了中原文化的博大,深邃、容并包和不停创新。我们不停地走出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又走回来弃旧图新。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