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湘西
二十多年前,还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我临近毕业,在现代文学作家中发现了一个人,他用优美而富于音乐性的文字打动了我敏感的心,虽然当时的文化还没彻底解禁,文学史还没提过他,但是我决定毕业论文写他那如诗如画《边城》,他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
我的论文题目是《一首美妙的湘西抒情曲---谈<边城>的艺术美》开始从美学角度分析和评判《边城》了,于是我借来美学大家朱光潜的美学论文集生吞活剥,终于还悟出点东西来。从语言,意境、人物、还有情节四个角度来分析小说的美学构成,和作者的美学理念,最后得到优秀的成绩。
湘西和我结下不解之缘,毕业以后,我一直对湘西魂牵梦绕,从洞庭的四大水系之一的沅江朔江而上,就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凤凰,这里住着土家族和苗族的人们,民族和睦相处,有着淳朴的乡风,当地人崇尚神鬼,逢年过节上演傩戏,盛行巫术。
几年前,我带着二十年的渴求,在黄昏十分来到凤凰县城,下了大巴,换上的士,司机问拉到哪,我回答说住的地方。于是司机就给拉到虹桥,这是凤凰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我下车后沿着石板路来到了临江小街,一街两行都是商铺和旅店,他们的旅店是下边住家人,上边住客人,我来到一家旅店,一个50多岁苗族大妈接待了我,告诉我住宿费每天十元,我随她上了二楼,这是湘西典型的吊脚楼,二楼是用木柱支撑着悬在江边。住吊脚楼是我梦寐以求的,早在读沈先生的《湘西散记》和《边城》中就对这种湘西特有的房子很好奇,可以说神往已久,这里风景秀丽,一条清澈透碧的沱江流过小城,两岸都是吊脚楼,我的浮躁的心一下静下来,千里迢迢来这里就是要住这种房,五星级宾馆也不换。房间很干净,我要给大妈看身份证,她摇摇头,要给押金她也不要,说走时间一起给,于是我就象她的家人在她家进出自由了。
我放下行装,拿起照相机到了虹桥,天已黑下来,小城已经是万家灯火了,在虹桥买了个乌木烟缸和一个棘刺木首饰匣还有一本沈从文文集,就沿街闲逛,街边有家网吧,信息化把边城和世界联系得如此紧密。于是就上了QQ,和网友聊了几句,出门后下起雨来,赶回旅店,上到二楼,江面一片漆黑,只能隐约听到流水声,还雨落江面的沙沙声,心静得象被水洗过一般,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和自己无关,包括自己的母亲,一夜无梦。
第二天早上,我沿室阶下到河岸,有几个妇女在洗衣服,还有几个学生在写生,江水缓缓地流着,流得那么从容。就像这里人的性格一样,不急不燥。从这里我彻底悟到了沈先生那从容不迫的叙事风格,他是从小受这里乡风的浸润,朴实自然,娓娓道来。这里的景色不用你过多加工,只要真实地描摹下来,就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这里的人情不用你过分渲染,就会使人陶醉。
吃过早餐,我租一龙舟顺江而下,来到沈骨灰安葬处,林木葱茂,流水潺潺,有沈先生侄儿大画家黄永玉题写的墓碑,"一个战士要不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至今我还不理解此话的意思。沈先生年轻时间当过兵,是军中文书,经历战事很少,后弃武从文,写起小说。当先生在饥寒交迫中爬格子的时候,郁达夫发现了他,原以为文风稳健是个老夫子,却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于是就把自己的围巾系在沈先生的脖子上,惺惺相惜,朋友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先生遂成文坛大家,还兼大学教授。先生不善言辞,在大学讲课时,一节课说了几句话,学生在静默中等了近一个小时,无人离去。后被一知名教授慨叹到,从文厉害,不说话而学生不离课堂,我们谁都做不到。这是因为,先生的文学成就突出,学生对他是宽容的。
先生性格谦和,与世无争,不象鲁迅那样爱斗,其小说散文也平易温和,文坛并无树敌,怎么也称不上是战士,总觉得文不对题,解放后先生不再写小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又成一代宗师。反右运动时,参加政协会议,因名字和一著名京剧演员排在一起,先生还有封建思想,毅然拒绝参加,其结果逃过一劫,没打住右派。黄永玉先生的为人和绘画我也很敬佩,但是这两句墓志铭我真的不知所云。
先生小学未毕业,以其勤学和颖悟在文学和文物(历代服饰)研究方面成就都堪称宗师,尤其是文学成就,当准备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先生已经仙逝,失之交臂。其书法秀美飘逸,我感到超过鲁迅,鲁迅的字也好,但有点别扭,怪不得黄永玉夫人讽刺黄先生说,表叔18岁的字比你80岁时还写得好。
然后又去了桃花岛和沈先生的故居,中午回到虹桥附近,来到一家饭店,在临江的吊脚楼上,要了当地的老酒,还又医盘蜂蛹和炒腊肉,看着江中游船,在半晕中悠哉。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