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影评:博爱的复苏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提起1994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至今快二十年过去了, 依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三部曲》的终章《红》在戛纳惨遭滑铁卢,败给了初出茅庐的昆汀的《低俗小说》,一代大师败给了街头痞子,基耶斯洛夫斯基“三色”欧洲三大电影节三连冠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从此,一代巨匠愤而退隐,终日沉迷酒精,一蹶不振,两年后在抑郁中离世。


《红》不仅是三部曲的华美终章,而且也是导演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外界普遍认为其成就最高的作品是《蓝》,而导演却最钟情于这部《红》,它完美而圣洁,被美誉为“天鹅之歌”。它所对应的法国精神,是“博爱”,这也是一部探讨博爱的深刻电影。


《红》讲述的是一个大学女模特瓦伦丁和退休老法官之间的故事。瓦伦丁和男友分隔两地,虽然彼此深爱对方,但是,瓦伦丁却难以阻止男友的敏感和对自己的猜忌,两人的感情几近破裂。瓦伦丁的邻居奥古斯特,作为法律系的学生,虽然前途远大,却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女友出轨的事实。退休的老法官,在年轻时候遭遇剧烈的感情创伤,终身活在抑郁里,虽然智慧超群,却愤世嫉俗,每日以偷听他人的电话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


认识瓦伦丁之后,两人开始渐渐走近,成为密友。老法官渐渐从过去的沉痛里缓过来,内心的冰开始慢慢解冻,瓦伦丁也从这位智慧的老人身上,领悟诸多。


最后,在去英国寻找男友,重新寻回真爱的旅途中,瓦伦丁的船遇到海难。但是,从电视的直播里,我们看到,走出来的幸存者中,有瓦伦丁,还有之前《蓝》中的朱莉和奥利维耶,《白》中的卡洛尔和多明尼。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完美结局,但是一如既往,电影停滞在电视里的瓦伦丁和电视前的老法官对视的那一秒,和前两部一样,给了一个联想丰富的结局。


《红》的主线,围绕的是瓦伦丁和老法官之间的关系的纽带来展开的。电影的主题是博爱,但是现实里,这种博爱却往往是十分难以达到的。反而会因为各种误解隔阂或者巧合与意外而分裂。


接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中,对于巧合、或者说命运这个话题十分偏爱。就说这三部曲,都是通过许多微小的细节来连接起来的。比如那个扔瓶子的老太太,被不同的主人公撞见过;比如老法官看电视的时候,里面在纪念《蓝》中车祸里死去的音乐家一周年;比如瓦伦丁和奥古斯特,虽然住在附近,经常擦身而过,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对方;比如三部曲的主人公,最后都在同一条游轮上,遇到海难,而又都生还……


老法官,用西方一些评论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吃人的汉尼拔”,他与瓦伦丁的关系,确实也十分类似《沉默的羔羊》那样。老法官带有某种奇妙的魔力,似乎能够全知全能的掌控大局。他的孤僻与怪异,源于年轻时候的失败的感情创伤,在电影里,我们会看到老法官和年轻的奥古斯特拥有某种非常相似的特质,甚至可以说,奥古斯特就是年轻的老法官的镜像。导演巧妙的安排了这样一个角色,他和瓦伦丁住的非常近,却经常错过,谁也没能认识对方。这何尝不是老法官与瓦伦丁相识之后的感慨。老法官和奥古斯特都因为书本掉在地上,翻开的书页而成功的通过司法考试,都因为情人的背叛而深受屈辱。老法官在受辱之后,封闭了自己,将自己锁在这个安静的小屋里,在混乱的人生中安静的坐着,仔细观察人间的罪恶和丑陋。


瓦伦丁与老法官之间,何尝没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老法官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晚生40年,这样就可以和瓦伦丁走到一起去了。可是,如今,隔着残酷的岁月,两人都只能叹息命运如此。瓦伦丁去老法官家里做客时,拒绝了喝茶,他就故意把茶壶里的水泼在地上,这就是赤裸裸的欲望。傲慢、孤独的老法官,在瓦伦丁的感召之下,终于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两人终究将这种不能实现的爱情,变成了珍贵的友谊。男女之间能够存在纯真的友谊么,能够突破爱欲而变成另外一种性质么,《红》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就是博爱。


电影中,为了成功的塑造这种隔阂感,电影用了主要是通过电话来表现的。影片里,出现最多的声音就是电话声,几乎每个主角的生活都伴随着电话的响声。城市里,人与人之间都是通过电话来交谈,而这种便捷当然也带来了误解。瓦伦丁和男友之间,本来是相爱的,但是瓦伦丁因为每次接电话都比较慢,或者经常错过电话,招致了男友的猜忌。奥古斯特和女友也一样,经常是通过电话联系的,其实女友早就变心,可是电话里依然表现出温顺。老法官人生的乐趣,就是通过窃听电话,去发现人世的欺骗和虚伪。长长的电话线,将世界变得陌生了,我们都难以体察到电话的那边,对方真实的状态。


影片中的人物,爱情都是不幸的,或者说难以拥有爱。鲜艳的红色迷茫整部电影,游戏机里的樱桃,街边的汽车,广告海报,红灯……这些颜色的使用,一方面是象征着爱情的高贵,另外也是爱情的警惕,我们会发现,在这些不幸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醒目的红色里如同汽车遇到红灯一样停下来。瓦伦丁希望能够停止男友的猜忌,奥古斯特希望能够停止女友的背叛,老法官希望能够停止自己阴郁的人生……


但是,红色也是温暖的颜色。如同瓦伦丁的广告海报温暖的城市一样。基耶斯洛夫斯基很罕见的给予了这部电影一个温暖积极的结局。海难事件,不仅是《红》的结局,也是三部曲的结局。《蓝》和《白》的结局,都在男女主人公的不确定之中结束了,留下的是意味深长的想象,似乎悲观的暗示要多于乐观的。但是,在积极的《红》中,电视里正在播放纪念《蓝》中的音乐家逝世一周年的节目。海难遇难幸存者中,走出了三部曲的男女主人公。我们此时才知道,他们之间终究是有了爱——这便是博爱了。而悲观厌世的老法官,虽然已不能再爱,不过,也化去了心中的坚冰,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希望。


同样,那个扔瓶子的老妇人,也被瓦伦丁遇到了。相比于《蓝》中沉溺于悲伤的朱莉,忽视了他人的困难;《白》中麻木而无动于衷的卡洛尔,他们都没有上前去帮助老妇人,在博爱的《红》里,瓦伦丁主动走上前,将瓶子推入垃圾箱,这个细节,也充满了温暖。这也再次印证了博爱——是能够播撒到每一个人身上的。


无论时间怎样流逝,《蓝白红》无疑只会慢慢被世人越发发掘出其中的亮点和光芒。相比于自己最后一部电影里给予人物的希望,导演自己却终生活在一贯的焦虑与悲观中。他曾经经常感叹伯格曼、费里尼等一代大师的光辉,于是自己一生不断向他们靠拢,可惜终究在戛纳折了跟头。《红》里,全知全能的老法官,一生静静坐在人世的混乱里而无动于衷,终于在暮年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导演的自我写照。但是,他却不能如同电影人物一样等来人生的红色。这也是深深的遗憾了。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