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必须死》影评:囚笼之歌
“自从遇到了艺术,才发现了真正的囚牢。”
什么是囚笼?这是一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描绘过一个洞穴,生存在里面的人世世代代被捆缚在柱子上,通过火光的映射观察世界,于是理所当然的认为眼中从小到大看到的东西便是世界,其实他们的生活便是囚笼,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罢了。推而广之,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只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没有意识到了罢了。有时候,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所以有了《黑客帝国》。
从另一面来看,有些人似乎又永远无法被囚禁,何处都是旷达的宇宙,如同《钢琴师》里的主角。肉体的囚笼和精神的囚笼有时候并不是合一的。精神的壁垒和实际的壁垒之间有差距,不同的人也就对囚笼的感知与理解产生了很大的不同。
《凯撒必须死》正是这样一部探讨“囚笼”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传统,以一批囚犯,来表现艺术与囚禁。
意大利的重刑犯监狱里,一批囚犯正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尤里乌斯·凯撒》,随着排练的深入,囚犯们逐渐入戏,越来越深。甚至,戏剧成了生活的全部。当最后首演之后,他们的戏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热烈的掌声之后,幕布落下,经历了艺术熏陶的囚犯们再度从戏剧里解放出来,回到囚牢的时候,才发现生活的压抑。
囚禁,作为一种刑罚,从古老文明的开端便已存在,囚禁人的身体以拘束其灵魂与精神,可以给罪人相应的惩罚。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相应的作用。麻木的、疯狂的、冷漠的或者绝望的囚徒们,也许永远无法因为小小的囚禁而受到惩罚,萌生悔意。至少影片开始的时候,囚犯们居住在舒适的房间里,也许并不觉得或者能深刻体会囚禁之苦。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艺术是能唤醒沉睡灵魂,解冻冰封的内心的。想起《窃听风暴》里的上尉,正是在长期监听艺术家的生活里,被优雅的艺术所熏陶,唤醒了内心的温情和人性,从而变成了一个好人。《凯撒必须死》里也一样,不过稍微残酷的是,麻木的囚犯们通过扮演莎翁的戏剧角色,跟随莎翁去感悟人性的美丑善恶,权力、欲望、背叛、忠诚,终于在戏剧的冲突里寻回了人性,也终于因此感受到了囚笼的禁锢,入戏越深,囚禁束缚越紧。
这部电影的形式非常讨巧,也许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
从外在框架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戏中戏结构。电影和电影中的戏剧形成了两重的嵌套。对于最外层的电影观赏者来说,是一种奇妙的观影体验,戏中有戏,两重戏的内容又往往有关联,就会形成奇妙的共鸣。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新颖手法。过去的《最后一班地铁》、《蝴蝶君》等都是比较杰出的案例。而这部电影最为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它把莎翁的名剧台词直接变成了电影台词,整部电影的台词几乎都是以《尤里乌斯·凯撒》的剧本构成的,原汁原味的嫁接,带来了更加强烈的呼应,整部电影的气质就多了几分端庄和凝重,多了古典戏剧的张力。这对于我们去理解这样一个双重映射的关系更加有帮助。
电影的主题,是这种形式的精髓和灵魂。
电影拍摄的是,一群囚犯,因为扮演莎翁的名作,而逐渐被艺术打动,从冷漠中复苏了人性,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和韵律。从而对监狱生活产生了恐惧与厌倦。艺术的优雅变成了双刃剑,给人希望的同时也给了更多的绝望。电影有着传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烙印,所有演员全部是真实的囚犯,他们以自己的生活真实展现了电影的场景,所以有着更加浓烈的逼真代入感。
相比之下,影片中的凯撒戏剧更加有电影或者戏剧的感觉,有更多“斧凿”的痕迹。莎翁的悲剧里,总有着激昂的情感,复杂的人性,激烈的剧情矛盾冲突。相比外层波澜不惊的电影,这个里层更加丰富。
凯撒必须死,为什么。因为凯撒建立起了帝制的罗马,终结了共和,集中的权力使得太多人觊觎。凯撒伟大的功勋和伟大的悲哀成了千古不断被演绎和挖掘的故事。这群囚犯因为一个古人的悲剧而被艺术深深囚禁束缚了起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莎翁的台词和排练直接变成了囚犯的生活,生活和戏剧重叠了。艺术升华了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艺术变成了生活的囚笼。
凯撒得死,扮演凯撒的囚犯得死,也许过去他们不理解自己为何要死,但是凯撒用自己的死的悲剧,使一个卑微的小囚犯产生了悲哀的共鸣。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