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影评:绝境童真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达内兄弟——比利时电影的骄傲,也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的宠儿,和其他风格另类的导演不同,他们兄弟两人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忠实的践行着作者导演路线,也正是如此,他们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像是同一部作品,或者说,他们一生都是在反复不断的拍摄同一部电影。这份执着和对电影题材以及手法的聚焦,使得他们在自己这个小天地里变得游刃有余而炉火纯青。两次登顶金棕榈,达内兄弟在国际影坛十分耀眼。


《罗塞塔》就是他们的一部金棕榈大奖之作,也是他们创作风格和路线的很好代表。


罗塞塔是一个法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少女,和其他人不一样,虽然只有十八岁,却不能很好享受青春,不得不早早面对生活的重担,在贫困与冷漠中艰难的维持家庭。她没有父亲,母亲是一个沉湎于酒精和男人的放荡自私而自暴自弃的泼妇。为了活下去,罗塞塔不得不想尽办法来维持生计。


法国的经济并不好,在淡季,罗塞塔甚至难以找到工作,还被雇主无情榨取廉价的试用期劳动力。最后,为了获得工作,她不得不出卖唯一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好友。甚至,她想绝望的了解自己的生命,却发现,命运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


极简主义的写实素描


达内兄弟的电影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和好莱坞的大导演们或者其他技术控的欧洲导演们相比,他们的电影单薄的如同白纸。这恰好体现了他们的电影带有浓烈的欧洲精神: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再到后来的道格玛宣言。从法国意大利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开始,欧洲涌现了一批很有创新精神的导演,他们革新了电影的语言,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持续革新的深远影响。达内兄弟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统一简洁质朴真实的电影风格。


达内兄弟所有的电影,几乎都是以手提或肩扛摄像机的方式拍摄的,没有使用任何辅助的摄影设备,非常原始,也非常简单和返璞归真——如同戈达尔等人在50年代所做的那样。兄弟两人本身也是拍摄纪录片起家,所以非常强调影像的真实质感,生活化的电影语言和镜头视角,以普通的生活片段和矛盾冲突,将罗塞塔,或者其他更多法国底层社会小人物的平凡而心酸的生活细腻真实的展现了出来。


无论是拍摄方式还是表现方式或者拍摄的内容,在达内兄弟的电影里都达到了高度的简化、聚焦和统一。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拍摄方式,最原始的电影语言,最朴素的演出。有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所有的电影都是同一部电影,或者说同一个故事的不同人物。谁说罗塞塔不是曾经的《四百击》里那个真实而内心彷徨的小安托万呢。说到底,这样的电影,更像一副精致但简单的素描,而不是浓墨重彩的油画或者繁复的电子绘画了。


边缘社会的冷漠和喘息


一直专注聚焦于社会边缘小人物的辛酸与卑微并且拍出成绩来的导演很少很少,达内兄弟在这个点上的深挖的确令人叹服。两次拿下法国金棕榈大奖,也表现了法国艺术界对他们的敬重和爱戴。


对于欧洲的表现,达内兄弟的角度是独特的,而且是以纯粹欧洲的方式来表现。高福利高度发达的欧洲社会的背后,那些阴影之下,被遗忘的角落或者长久存在的问题,都是达内兄弟敏感关注的焦点。与拉斯冯提尔迈克尔哈内克等黑暗系导演不同,达内兄弟的镜头更加细微真实。《罗塞塔》或者今年大热的《单车少年》里的主角,相比《冰川三部曲》、《黑暗中的舞者》等都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


罗塞塔的生活是平凡而不幸的,没有血腥,没有骇人听闻,只是单纯的不幸和压抑。人性亦是如此的平凡而矛盾,冷漠而礼貌的世人,卑微的求生意志,亲情与欲望的抉择,自私与爱。这些普通的元素,构建起了一个绝望的世界。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没有了应有的青春的美好,反而绞尽脑汁去扛起沉重的生活。罗塞塔本身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并不会如同童话故事里的柔软善良女主角那样楚楚可怜,为了生存,她同样自私而卑鄙,去揭发唯一一个关心自己的人。同时,也因为良心,而终日惴惴不安,无法从中解脱出来。罗塞塔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也都是这样的,复杂的善恶交织和矛盾纠缠,每个人都有情感,但是每个人又都是自私的。在一个社会的底层人的眼中,哪里都一样,没有区别,人没有区别,无论种族肤色还是教育文化背景,撕下虚伪的外表,人都是在善恶之间纠结和矛盾的,人性是复杂的,贪婪的,自私的,冷漠的。


电影的结局里,罗塞塔即使想要自杀,依然没能成功,更深刻的体现了这个小人物的悲哀——连死也不行。倒想起了某篇小说里的故事,穷苦的人家难以维持生计了,于是买来河豚准备在美味里将一家人送往天堂,没想到花光家底买来的河豚因为煮的太久了,而没有了毒性,半夜被饿醒之后,哭笑不得的一家人只能继续在饥饿中煎熬。


绝望中,唯一一点火星般的光亮是,被出卖的朋友,还是默默走过来,扶起了罗塞塔,影片戛然而止,更多复杂的回味,留给默默面对字幕的观众们了。


作者:纵览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