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看得见风景的回忆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真主,一个老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奇幻世界,一个理性人生。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过程,一个结果。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遗憾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告别。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西格里夫·萨松
如何去认知?
这是一个十分简单,又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生命诞生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通过感官去认知周围的环境和世界。但是,即使到了将死之际,依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走进更深更远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简单的生物反应上。
认知分为两种:向外的宏观的探索和向内的深沉的挖掘。前者多在对自然宇宙的研究,后者多在内心世界的发掘。人内在的思维脑海的宇宙和外部的天地的大宇宙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集中在人的意识里。探索这两个对立统一的世界,一直就是人类的不断进步的过程。
但是,如同古希腊神殿上那句简单的刻语:“认识你自己”,或者中国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认知”是如此的艰难和复杂。
因为人脑的构造,对“认知”也就有了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理性科学与感性宗教的区别。不同的认识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世界。正如文章开头引用的段落,每个人丰富的内心构造,有了不同的人生体验。这也就是派的两个故事,同一段经历,两种认知,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
显然,李安是有着一定偏向性的,这源于李安本身对艺术以及对人物内心丰富活动的敏感。从其刚刚出道时候的“家三部曲”,到之后的《卧虎藏龙》乃至《色戒》,一路走来,人心深处的精细刻画拿捏一直是李安最拿手的。这部完全呈现内心世界的好戏被其相中,也正是在于李安试图进一步去更加直观的将人的内心、人的认识以美妙的画面呈现出来。从情感上,感性的,我们会和导演一样,更沉醉于第一个故事。而聪明的导演也留下了诸多理性的小细节,来照应一个现实的世界——第二个故事。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生态模式——食人岛;老虎突然的出现与消失;无法漂浮的香蕉;被吃掉的动物没有任何痕迹留下,小船没有被任何血污弄脏,只是在逐渐的变旧,包括后面的飞鱼群,没有任何鱼鳞片留下。这就是这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地方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究竟是真实的漂流奇幻,还是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奇幻漂流?
电影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结构,通过倒叙的方式由中年的主人公讲述。第一部分阐述主人公少年时候生长在动物园里,因为自己的名字发音与“小便”相似而被取笑,最终把名字简称为“π”,同时,也因为旺盛的好奇心而同时信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种宗教,主要是主人公的童年记忆,其终点是全家准备移民加拿大的路上遇到了海难沉船。第二部分阐述了海难之后,主人和一群动物死里逃生,但是最终和一只老虎产生羁绊,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二百多天,经历了一系列奇妙事件的经历。第三部分是主人公在墨西哥遇救之后,向前来调查海难的日本职员讲述的另外一个关于此海难的残忍悲伤的故事版本。
显然,为了兼顾电影本身的娱乐性和可看性,李安削弱了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化了部分内在逻辑,使之更加易看。但凡是涉及到人的意识与现实之间“认知”的作品,总是不能完全回避人心内外的两个世界的差异和不同认识之间的对比。比较经典的作品就是大卫林奇晦涩至极的《穆赫兰道》。而这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三段之间,就是一个类似的互相映射。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真主,一个老虎。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奇幻世界,一个理性人生。关键在于,你愿意相信哪一个?
首先,先看两个不同版本故事之间的对应。坏脾气的厨子——讨厌的鬃狗;母亲——失去孩子的母猩猩;随喜佛教徒——吃素的温和斑马;老虎理查德·帕克——派自己。这些对应,有助于理解两个不同的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和逻辑。
电影的第一部分,是对童年的回忆,童年的记忆会影响人一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部分也是后面两个故事矛盾的统一点。请注意派童年的以下关键元素——对派的认知起到了相当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
派的名字——皮辛——类似“小便”这个单词,这是困扰了派整个童年的阴影,是其自卑的根源。注意派在小船上,不断与老虎斗争的故事,他是用小便来宣示权力,划清界限,与老虎周旋和驯兽的。而老虎就是派。这就是海难时,派不断与自己斗争,依靠顽强精神力战胜自己活下来的。
老虎理查德·帕克。老虎是派的另外一面,一个自卑和野性的源头。派对老虎又渴望,又害怕。这就是派的自卑以及对尊严和生活的渴望。老虎叫帕克,这和派的首字母相同,是一个很明显的关联。另外一点,老虎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失误而将“口渴”这个单词写反了。而派第一次被上帝感召的时候,就是因为口渴,喝道了教堂里的圣水,牧师对派的那句“你口渴了吧”,正是派第一次遇到上帝的记忆。上帝是隐秘的,他给人以磨难,又为你指出道路。老虎叫“口渴”,老虎这个危险而又无法抛弃的同伴,正是上帝的考验,是派的另一个“我”。派在艰难的海难后战胜了天地自然活了下来,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战胜了自我。这就是派学会了与老虎的平衡——派学会了处理自己的内心。这也便是萨松的那句诗歌“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如何真正认识自我,处理内在的不同矛盾,战胜自卑等不良情感,不被它们吞噬打倒,而能够很好的管理和利用自己的内心情感——是一种极高极美的追求。
老虎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当派在海难后依然和其他人呆在一起的时候,老虎是不存在的。但是邪恶的厨子召唤了派压抑已久的渴望——这个自卑弱小的男孩放出了心中的猛虎杀死了鬃狗一般的厨子。然后就是派与老虎的博弈——与自我的博弈。当伟大的自然天象如同神迹一样,如同神显现的时候,老虎消失了,因为神的震慑,消弭了“口渴”,压制了内心的不良躁动和欲望,震撼灵魂。当人们救起派的时候,老虎已经消失了——这其实就是一个神迹,这就是上帝赐予人的“自由意志”带领人突破重重考验和磨难,终于领悟的过程。我们的生命里总会遇到很多这样的老虎,只是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好好与它告别。
传统舞蹈以及初恋。派在离开印度之前,一直在学习印度传统舞蹈,并且爱上了一个跳舞的女孩。印度的传统舞蹈是一种仪式,有着极强的精神内涵,通过这种舞蹈,可以训练我们的内心,向神表达尊重。这种仪式在后面的训虎中有所体现。最重要的是,伴随这个的爱,也在派的奇幻漂流里有所隐射。食人岛的段落,也许就是派真正告别自己爱情回忆的时刻。那个宛若沉睡少女的食人岛,在关键的时候拯救了派,但是所有赐予的终将被收回。爱的信念支撑着派活下去,但是爱的信念也会让派沉浸而失去方向。回忆里,舞蹈中,派不解自己初恋情人的舞蹈内涵:为什么莲花(爱)藏在密林里。食人岛的密林深处,派将象征爱情的信物绑在树根上,此时他才领悟这段舞蹈背后的深刻的内涵——从而呈现为这样一段奇幻旅程。
印度教的神话里,世界不是科学家所言那样,起源于一场大爆炸,而是湿婆的一个梦罢了。梦的世界观和大爆炸的世界观都是对世界的解释,对同一个事物的解释和认知。
派在海难后的遭遇也一样。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看待这一切,那就是第二个故事那样的残忍与恶心。而用宗教的优雅与美去看待,就是第一个故事的华丽与梦幻。派讲了两个故事,显然,它们都是真的,只是认知不同,受众不同罢了。我们的生命历程会经历诸多起码的际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有所体会,能够不留遗憾。人生就是不断放下与告别,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站在未可知的神的眼中,都是“自由意志”的结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过程,自己的结果,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它。
海难之后,惊险没了,一个人面对浩瀚的大海,才是最艰难的时候,也许恐惧,也许孤独,也许孤独,人无法战胜自我,就被自我扼杀了。也许派无法面对自我,在茫茫大海上被自己内心所打败,从而死在了老虎嘴里。也许派沉浸在往事里,被回忆消磨了斗志,死在温柔的食人岛上。派还是通过自己的意志活了下来。如何“认知”,如何处理“认知”,就是派的故事教给我们的最好道理。
不得不提的是,李安作为华人电影导演的骄傲,很好的把中国文化的八面玲珑用的炉火纯青。商业与严肃,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内涵都在李安的手里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他几乎能够迎合所有的口味,所有的挑剔,每一个面都做到了精致。作为一个老导演,作为一个华人导演,还能在3D上达到令人惊叹的造诣,也展现出了李安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走进电影院,两个小时的奇幻旅程,既是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也是一次很好的反省自身,认知自我的过程。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