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权力——西方饕餮小记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上至王公贵族的鲍鱼燕窝,下到平民百姓的家常小菜,乃至乞丐也有自己的“叫花鸡”,中国的美味是全民式的。相比之下,西方则黯淡的多,普通百姓日常饮食不外乎大块的肉、面包和劣质的葡萄酒,满足生存的需要是对饮食的基本需求。对于味蕾的挑剔和苛刻,似乎是国王贵族们才拥有的权力,甚至,舌尖上的食物,往往直接就是权力、地位与财富的象征,贵族们味蕾与餐桌的历史,就是一部极致享乐和权力游戏的历史。所以,严格的天主教徒将“饕餮”列为了七宗罪之一——这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长年征战为罗马帝国带来了幅员辽阔的疆土和丰饶的物产,整个巨大的王朝也开始逐渐走向声色犬马和无尽享乐纵欲之中。庞贝古城的发掘,展现了一个凝固的帝国样本,厚厚火山灰尘下,突然被覆盖尘封的壁画上的面包店、葡萄酒坊、食物写真依然色彩鲜艳,房屋里随意摆放的酒罐、餐具和碳化的食物等都完整保留了那个鼎盛时代最后一刻的生活场景。罗马的贵族已经荒于武功,每日的活动不外乎洗浴、宴会、和观看表演。


以佛罗伦萨的美食家们为首,整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都在不断研制新的菜肴以满足贵族们的需求,高卢的蜂蜜、锡兰的桂皮、孟加拉的姜、迦太基的石榴、小亚细亚的樱桃以及源源不绝的奴隶劳动力供应,葡萄、小麦、橄榄产量大增,帝国的餐桌逐渐丰富了起来。一个不再热衷征伐的帝国,精湛的厨艺和餐桌上的菜肴成了展现权力和财富的最好象征:有时候宴会从午后一直持续到深夜,奢靡的餐具,精美的服饰,罕见的菜肴,围绕在餐桌边络绎不绝的奴隶仆从就是宴会主人地位和身份的最好炫耀。一个厨艺高超的普通市民,很可能因此而跻身进入贵族的文化圈里,飞黄腾达。


到了中世纪,整个欧洲社会都大幅倒退了,庞大的帝国四分五裂,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但是餐桌上的权力文化并未因此消失。公元八世纪,查理曼大帝再次统一大部分欧洲,日复一日的宴会,成了老国王安抚各地分封贵族和诸侯的手段。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自不必说,且说查理曼大帝专门准备了一块特殊的桌布,每次宴饮之后,扔进火堆焚烧一会儿,拿出来之后就焕然一新,铺在桌子上继续使用,令宾客们吃惊不已。如今已经稀松平常的石棉,在那个时代,成了一件无与伦比的宝物。可惜,皇帝死后,帝国也很快崩溃,餐桌上的诸多戏法和绚丽,终究没能留住身后土崩瓦解的疆土。

公元1533年,佛罗伦萨的公主凯瑟琳·德·美蒂奇嫁给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随身携带了三十名佛罗伦萨大厨是陪嫁的最大珍宝,1564年,她在丹凤白露宫举办的盛大宴会迷倒了欧洲多少王公贵族,意式美食的优雅让整个法兰西十分沉醉。法国厨师们开始吸收意大利厨艺,这被认为是法国美食文化的起源。这个女人在欧洲近代史上风云万千、纵横捭阖,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谋略,几乎都离不开宴会和美食。男人们在远方用血与铁战斗,王后则在餐桌上用美食和礼仪征服人心。从此,法国从一个粗野的国家开始步入风雅和浪漫。


到了路易十四的时候,如同古罗马时期一样,宴会直接关乎权力地位,一名负责餐饮的官员为国王准备晚宴,订购的的十二车鲜鱼只来了两车,此事直接关乎官员的荣誉和颜面,为了不辱声名,他自尽谢罪。到普法战争的时候,巴黎被普鲁士大军围困,巴黎的贵族们预计到了这种情况,早早开始囤积食材以满足困难时期的享乐,俾斯麦的铁血意志显然不是风雅腐化的巴黎贵族们所能理解的,很快牛羊猪都消耗殆尽,于是从马开始,到最后的老鼠等一切城中活物,都成了盘中餐。普通百姓忍饥挨饿,而法国大厨们如同当年的佛罗伦萨大厨一样,则想尽办法研制美味的猫、狗甚至鼠肉料理,以满足权贵们旺盛的需求。


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可以看做是对西方餐桌文化的一个很好注解,中国的圆桌讲究的是中庸和谐与大同,而长餐桌则是宾主、秩序和等级的最好体现。如今复杂讲究的西餐礼仪,直接脱胎于这样一个古老的传承历史,那些繁琐的餐具、服饰要求、上菜秩序、品尝顺序等等背后都是权力张扬的需求。分裂的欧洲小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牵制平衡更多都是在一场又一场宴会,一个又一个餐桌上完成的。餐桌,就是另一个更隐蔽、更激烈的战场。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