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旦的阳光下》影评:破碎的救赎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基督教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善与恶、光与暗的二元对立上的,但是,这种二元对立却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对于善恶或者光暗的分辨,有时候是十分困难和充满迷惑性的——一个凡人,如何能辨识出何为光,何为恶。一个传统的、真正的基督徒应该是内心充满怜悯和罪责的。


电影里多尼桑神父的困境,可以看做是众生的困境,一个无解的结。虔诚的神父,一心侍奉上帝,但是依然无法完全革除人内心的种种诱惑和迷惘,他只能通过不断的鞭笞自己的肉体和诵经来平复内心。少女谢幕特杀死自己的男人,多尼桑神父前去救赎这个堕落给魔鬼的少女,却在路上遇到了撒旦。撒旦化身农夫,为神父带路,指引其走捷径,并且试探神父的信仰。神父认出了撒旦的面貌,而撒旦却猖狂的也像和上帝做出赌注那样与神父下注,赐予其撒旦的恩惠,并且认定其最终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祝福而屈服。


神父想要救赎犯下罪责的少女穆谢特,但是却导致了少女绝望的死亡,神父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和信仰,囚禁自己于苦修院里进行更严格的修行。此时敬重多尼桑神父的小村子里,又一个孩子被恶魔附身而重病不起,村民们求助多尼桑神父驱魔。痛苦的多尼桑神父听不到上帝的召唤,而不得不开始动摇,想起了撒旦的恩惠。在信仰原则和实际的救赎面前,多尼桑神父艰难的接受了撒旦的赠礼救活了孩子。最后,他只能以自己的死亡来回报上帝的沉默。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里,上帝永远是没有形体,也不会回应世人的,他必然是沉默的。因为上帝赐予了人类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自由意志,就不会在干预人类的选择,而只给出教条,让人遵守。所有严肃的文学、戏剧、电影里,撒旦都会有具体形象,而上帝没有,上帝是虚无的。所以,才有了尼采“上帝已死”的宣言。

上帝的缺席,带来的就是人类的惶恐和不安,除了去参悟那些古老的训诫之外,更难寻找到内心安宁的方法。多尼桑修为如此高的神父都难以自拔,更何况芸芸众生呢?所以,魔鬼才有了蛊惑人心的机会。

但是,多尼桑神父面临的情况却更加复杂,善恶的二元对立模糊了,而变成了一个无解的困境。将其抽象出来,也就是,如果要你以“不正”的方式去行善,你该如何适从。多尼桑无法从上帝那里得到神迹,得到帮助,最终却得到了撒旦的恩赐,恶魔之力让神迹发生,这将如何获得合理性。


有一个经典的电车难题,说的是,如果一辆载满了旅客的有轨列车失控,即将坠入前方的悬崖,这时路边有一个控制杆,而你站在控制杆前,只需拉一下控制杆,就能让列车改道而救下这些人,但是改道的那条轨道上却有一个人会因此被撞死。那你会如何选择呢?这个命题的引申扩展,便是多尼桑神父或者我们的困惑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正道和善?如何才能坚守正道和善而得到一个善的结果呢?


世间是浑浊的,往往固执坚守道义,可能最终头破血流,事与愿违。所以,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变得“灵活变通”和妥协了。多尼桑如果不愿意得到恶魔的恩赐,那孩子就会死去,自己只能再一次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接受了恶魔的祝福,都享受了撒旦的阳光。


以恶制恶,或者借恶扬善,一直是善的结果得不得伸张时候的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即使是幻想作品里,也有西方的蝙蝠侠,佐罗,中国的燕子李三等等这样一些人物存在。多尼桑的选择温和的多,而内心的冲突却是更加剧烈的。对一个终身依靠鞭笞来保证自己对上帝忠诚的神父来说,最终还是选择了撒旦的阳光,信仰的神殿瞬间崩溃了。


影片很难对这个命题寻找到什么有效的回应,只是以这样一个不完满的救赎来将困境摆放在世人面前。多尼桑神父选择了以死捍卫信仰和道义,我们将何去何从?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