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女画家李因的写意花鸟,笔墨真大气
李因(1611-1685),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海昌女史,晚号今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杭州)人。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
李因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前半生浸染着晚明江南的烟雨与风尘,早年曾为江浙名妓。这位弱女子虽生于贫寒之家,却在青苔作纸、柿叶为书的境遇里淬炼出诗画双绝的才情。
当十五岁的她在《早梅》诗中写下"一枝留待晚春开"时,不仅让名士葛征奇为之倾心,后嫁于葛征奇为妾,人身获得了自由,更昭示着这位风尘才女终将在艺术天地里绽放异彩。
她在绘画上崇尚隽雅,在山水画上学习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云山,无论画山水还是画花鸟,疏爽隽逸,毫无女子纤弱之气。亦工诗,著有《竹笑轩吟草》等,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
李因诗曰:
《长安秋日》
高树秋声入梦迟,夜来风雨簟凉时。
季鹰自解归来好,纵乏莼鲈也动思。
《秋江晚泊》
石尤风急泊沙湾,日落寒江鸥鹭间。
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烟暝锁万重山。
樵歌野唱犹行路,僧寺残钟独掩关。
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
在成为葛氏侧室的岁月里,李因得以纵情于水墨世界。她尤擅以枯笔淡墨勾勒花鸟神韵,观其《芦雁图》,可见雁群振翅的刹那定格于苍润相生的笔触间。不同于寻常闺阁画家的纤巧,她笔下松鹰总带着睥睨万物的孤傲,劲健的枝干以焦墨皴擦,羽翼却用淡赭层层晕染,刚柔相济的构图总令观者想起她诗中"荒烟暝锁万重山"的气象。
这位女画家深谙留白之道,在《秋塘野凫》中,仅以数笔湿墨点染残荷,大片空白便化作氤氲水汽。她独创的"迷烟雨"技法,用宿墨积染出江南特有的湿润感,禽鸟隐现于雾霭之间,恍若其诗"秋水空明千里月"的意境再现。时人惊叹其作"匹鸟芙蕖,一幅迷烟雨",正是对她以诗入画的最佳诠释。
李因的花鸟世界始终游走在文人气与野趣之间。其《野卉图》中,杂草以飞白笔法横扫而出,乱而不散;点缀其间的无名野花却用工笔淡彩细细勾勒,这种粗犷与精微的对照,暗合着画家"避世墙东住"的隐逸心迹。
她尤爱在尺素上经营大开大合之景,六尺整张的《寒林双鹊》以S形构图贯穿画面,枯枝如铁划银钩,鹊鸟顾盼生姿,将宋人院体的严谨与徐渭写意的奔放熔铸一炉。
李因《芦汀宿雁图》
黄宾虹曾在其《芦汀宿雁图》上题跋:"全繇宋人胎息而来,洵为可宝",道破李因艺术的本源。她虽师法陈白阳的写意花鸟,却始终保持着对自然造化的虔诚。那些栖息在苇丛间的雁阵、傲立苍岩的雄鹰,皆是其多年观察所得。
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使她的水墨作品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饱含生命的温度。
三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凝视这些褪色的卷轴,依然能触摸到一个女子在封建时代里,用笔墨构筑的丰饶精神世界。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