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清明:节俗画卷里的生活温度

发布时间:2025-04-05    来源:网络综合

唐·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

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一首凄婉的诗句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

清明节的特殊气质,在历代书画名作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既有纸马铺前选购祭品的人群,也有秋千架上的欢声笑语;明代仇英同名摹本里,踏青的仕女与扫墓归来的行人擦肩而过。这些传世画作凝固了中国人对清明最本真的理解:生者与者的对话,哀思与生机的交响。

宋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的《清明上河图》虽以市井繁华著称,细看却能发现清明特有的仪式感。画中段汴河码头,货船满载的不仅有粮食布匹,更有成捆的纸钱香烛。岸边店铺门前悬挂的"寒食"幌子,暗示着即将到来的禁火传统。在画卷西郊,隐约可见几处新土堆砌的坟茔,扫墓归来的百姓背着竹篮穿行田间,与扶老携幼的踏青队伍形成微妙对照。

明本《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种生死交织的场景在清代画家金廷标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中更为直观。画面左下角的坟前,孝子贤孙正在焚烧纸钱,青烟袅袅升腾;右上角的空地上,青年们正在进行蹴鞠比赛,衣袂翻飞间充满朝气。画家用对角线构图将生死意象并置,恰似清明时节天地间阴阳交汇的气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文会图》则展现了另一种寒食场景。画中雅士围坐石案,案上陈设的既非热茶亦非佳肴,而是寒具、醴酪等冷食。文人墨客在春寒料峭中分食冷餐,恰是对"清明不举火"传统的风雅诠释,将日常习俗升华为精神仪式。

北宋 /赵佶 《文会图》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荡秋千这项清明传统运动,在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里化作充满诗意的画面。朱红宫墙内,仕女们裙裾飞扬地荡着彩绳秋千,远处垂杨新绿,近处落英缤纷。画家以工笔重彩描绘的不仅是游戏场景,更是对"驱除百病"美好寓意的视觉呈现。秋千架起落的弧线,恰似生命能量的优美轨迹。

五代·荡秋千

《蹴鞠图》,则定格了清明体育活动的另一面。画面中几人围绕皮球展开激烈争夺,有人赤膊上阵,有人锦衣华服,不同阶层在运动中达成奇妙和谐。这种全民参与的体育盛况,印证了王维诗中"少年分日作遨游"的清明传统,展现出节日蕴含的蓬勃生命力。

明 《朱瞻基行乐图》卷(局部)

此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描绘明宣宗观赏内官蹴鞠的场景,此时皇帝只是观看表演,不下场参与。

古画里的清明节,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平衡美学,既能看见挎着祭品篮的老者踽踽独行,也能发现孩童牵着纸鸢笑闹奔跑。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种生死交融、哀乐交织的画面,恰是中华文明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追思故人不是沉溺悲伤,而是在缅怀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珍惜春光不仅为享受当下,更是对生命轮回的虔诚礼赞。这种传承千年的清明智慧,至今仍在古画的绢素间静静流淌。

清明节,这个扫墓祭祖,缅怀故人的日子,也正是万物滋生、草长莺飞的时节。让我们在这清明之际,跨越时空的维度,一起欣赏古画中描绘的清明节。

《平林散牧图》 王晕 清

《春山暖翠图》 恽寿平 清

陈枚(清)画《月曼清游图》

蹴鞠图

禹之鼎 《游园踏青图》(局部)

《踏青图》

清明射柳

清明买柳

唐·走马射箭

男子蹴鞠图


作者:纵览

下一篇:暂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