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骑的兴衰:朱元璋如何打破其不败神话?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网络综合

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版图最为辽阔的帝国,大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据史料记载,蒙古国最为强盛的时候,东起朝鲜半岛,西抵波兰、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亚、俄罗斯帝国,南到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当时的蒙古帝国至少有现在的中国三倍那么大。

成吉思汗能建立如此辽阔的帝国,靠的不是什么文治,而是其无坚不摧的蒙古铁骑,那么传说中的蒙古铁骑到底有多强?它强悍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什么朱元璋好似没用多少力气就战而胜之了?

蒙古铁骑有多强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先举几个蒙古铁骑的战例:

一、蒙金居庸关之战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开始对金国转守为攻。当时铁木真命令手下大将哲别进攻金国控制的居庸关。哲别率蒙古铁骑1万进攻金国守将完颜福兴驻守的居庸关。

哲别在试探性的进攻以后,意识到居庸关不能强攻,于是采取引蛇出洞的计策,把金兵引出关内。

哲别率领军队先是几次佯攻居庸关,在被击退之后夸张地扔下兵刃军旗向东逃窜,完颜福兴在城门上看到蒙古人大败,英雄之气涌上心头,下令所有官兵出城追击。

结果在居庸关下,5万金兵与1万蒙古铁骑稍一接触,即被杀得四散而逃,完颜福兴甚至都没有与蒙古军接触,就掉头向居庸关逃去,蒙古骑兵一路掩杀,金兵损失大半。

经此一战,金兵直接失去了与蒙古骑兵进行野战的勇气。

二、与罗马帝国一战

众所周知,中世纪的罗马帝国有三大骑士团,他们分别是圣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善堂骑士团。

十字军东征期间,三大骑士团威名赫赫,立下无数战功。善堂骑士团一度占有马耳他,圣殿骑士团更是几乎霸占了整个耶路撒冷。14世纪,条顿骑士团也曾占领整个东普鲁士。

但如此强悍的三大骑士团遇到蒙古骑兵就非常不够看的了。

公元1241年4月,蒙古的一支偏师在现波兰境内的列格尼卡附近遇上了波兰联军。当时欧洲最牛的三大骑士团全部在波兰一方亮相。不到一万人的蒙古骑兵不但击溃了拥有三大骑士团的八万波兰联军,而且阵斩联军统帅亨利二世,杀死联军骑兵3万多人。据说从这些骑士尸体上割下的耳朵,就足足装了9个大口袋。

此战,直接击溃了罗马帝国对战蒙古帝国的信心。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成吉思汗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歼灭西夏、西辽、攻灭金国、征服花拉子模,其继承人更是打下了大半个欧洲,据统计,蒙古人先后灭亡了40多个国家,统治了270多个民族,疆域达到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靠的就是麾下的15万蒙古铁骑。而且蒙古征服的大多数还是善于骑射的北方游牧民族,更可见蒙古铁骑的强悍。

那么蒙古铁骑与这些善于骑射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蒙古铁骑的六大法宝

法宝一:蒙古马

蒙古铁骑的机动性可以说是天下无双,他们不但能一边作战一边行军,而且每天都能推进80公里,相比欧洲骑士的单纯行军距离多了将近一半。

而蒙古铁骑能拥有如此高的机动性就得益于其独一无二的战马——蒙古马。相比欧洲马、西域马的高大健壮,蒙古马虽然比较矮小,但胜在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不但可以连续行军几昼夜,而且还能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这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敢于在冬季发动攻势,蒙古马耐严寒的优势就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且蒙古马能在雪地里觅食,士兵还可以靠母马的马奶充饥,极大地减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

还有就是,蒙古骑兵通常都是一人三马,甚至五马,蒙古骑兵对阵的欧洲骑兵、西域骑兵、西夏、金国骑兵都没有这样的战马数量优势。

法宝二:蒙古弯刀和钩枪

蒙古骑兵无论是占40%的重骑兵,还是占60%的轻骑兵,使用的近战武器都是蒙古弯刀,同时轻骑兵还携带一种带钩的枪,一般称之为钩枪。

蒙古弯刀,刀身小而轻,有很好的弧度,“弯刀接触敌人身体会沿着刀刃曲面滑动”,不会砍入身体而拔不出,劈到盔甲也不会被振飞,因此可以连续劈砍。

大家都知道,骑兵的最大优势就是速度,蒙古弯刀的特点就非常契合骑兵的使用,既保证了伤敌效果也保证了骑兵的速度。钩枪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枪头有钩,刺入敌人身体不会太深,容易拔出。

而同时期的其他精锐骑兵的武器与弯刀、钩枪相比就显得不太实用了。比如圣殿骑士团使用的直剑,因为要保证砍劈的力度,所以普遍比较沉重,这也造成了速度缓慢,而且容易被盔甲反震折断。一个照面,欧洲骑兵也就能砍出一剑,而蒙古骑兵普遍能砍出二至三刀,有些厉害的骑兵甚至都能砍出四刀。

再比如金国骑兵使用的长枪,枪长而重,虽然对步兵和一般骑兵都有很强的杀伤力,但对上灵活机动的蒙古骑兵就很不实用了。

法宝三:平鞍和皮甲

蒙古骑兵的“平鞍”和皮甲都是为了保证骑兵的机动灵活性而设计的,当时大多数的骑兵所用的马鞍都是高马鞍,护甲都是锁子甲。比如欧洲骑兵的马鞍都非常高且僵硬,后鞍几乎完全包住骑士臀部,前鞍则有薄金属覆盖保护骑士胃部,虽然这样的设计令骑士在马上非常稳定,能发挥持长枪冲锋的威力,但也限制了骑士的转身和移动。

高马鞍

而蒙古的“平鞍”几乎平铺在马背上,骑兵能自由移动,尤其是在后退时可用“帕提亚回马射”射击敌人,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善骑射的特点。

蒙古骑兵也有部分穿锁子甲,但大多数还是皮甲和铁片甲。重骑穿铁片甲,轻骑穿皮甲。锁子甲有两大劣势,一是防护箭和长矛的效果差;二是沉重,极大地降低了骑兵的灵活性和速度。而铁片甲虽然沉重,但却能抵御弯刀的劈砍以及弓箭和其他投掷武器的穿刺,皮甲也能有效地抵御投掷性武器,虽然不能抵御砍劈型武器的伤害,却保留了蒙古骑兵最大的速度灵活优势。

锁子甲

所以,蒙古骑兵只需一个迂回,避开骑兵的正面冲锋,就几乎立于不败之地。其他骑兵的装备基本都是按照利于骑兵冲锋来设计的。因此蒙古骑兵最善用的一个战术就是“回旋割”,从骑兵的侧面割过去,就像削苹果一样,一层层的就“削”没了。

法宝四:弓箭

蒙古轻骑兵所使用的弓箭是蒙古复合反曲弓,它的性能比欧洲当时最好的长弓还优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国长弓只有80磅和230米。

而且蒙古骑兵一般身带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

当时与蒙古交战的中东欧军队用的都是十字弩,虽然射程和威力与长弓相当、但发射频率却远逊于蒙古弓。更可笑的是,当时的欧洲骑士都很有“骑士精神”,他们一般不屑于使用弓箭,只有那些被他们认为是“低贱”的步兵和扈从才使用弓弩。

法宝五:战术

蒙古骑兵虽然在冲锋时给人感觉是三三两两,毫无战术可言,但实际上蒙古铁骑是当时世界上战术素养最高的骑兵部队之一。

蒙古骑兵经常采用的战术就有箭雨打击、两翼包抄、佯退、开口等十几种,虽然这些战术并非蒙古骑兵独有,但经过严酷战术操练的蒙古军队却能将其优势完美的发挥出来。

如果遭遇的敌军兵力不多或阵型不整,蒙古骑兵就会先有轻骑兵出阵散射,给敌军造成混乱。然后再由重骑兵趁势发起冲锋,同时两翼的轻骑兵包抄到敌军的侧翼乃至身后,与重骑兵一起形成合围之势。

遇到严阵以待的强大敌军,蒙古经常使出诈败诱敌的战术,将前者吸引到选中地点,与埋伏好的军队合围灭之。比如第一次西征后期的喀尔喀河战役,哲别与速不台率领不足3万人的蒙古骑兵面对斡罗斯与钦察的10万联军。蒙军连续撤退九天至有利地点--喀尔喀河畔。然后一个回马枪,一举击溃敌军。

蒙古人不仅战术设计高超,也有强悍的执行力。1213年的阳河谷之战,成吉思汗率军3万人歼灭10万金军,蒙古骑兵的卓越执行力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法宝六:分封制

蒙古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幼子守灶制度,这是造成蒙古扩张的因素之一,也是蒙古骑兵能够保持强悍战斗力的内在原因。

西征结束后,成吉思汗划分了四个儿子的大致的分封范围。并且规定在此基础上各系打下来的土地都是自己的。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你说成吉思汗的几个儿子还不玩命地向外拓展地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疆扩土的压力又会导致蒙古骑兵战斗力的稳步提升,最起码不会衰退。这也是蒙元灭宋后,元朝失去了开拓的压力,再加上中原的花花世界,蒙古骑兵战斗力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

朱元璋能轻易胜之的原因

蒙古铁骑如此强悍,但给人感觉朱元璋灭元灭得太容易,朱元璋争夺天下好像就是和陈友谅二虎相争,根本没有元朝什么事!那些曾经席卷世界的蒙古铁骑去哪了?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朱元璋

小编分析,原因有三:

第一、蒙古铁骑分散到了四大汗国和蒙元

大家都知道,当蒙古人的地理版图达到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时,为了便于统治,以及平衡成吉思汗众多子孙的势力,蒙古帝国分裂成了五大部分,即所谓的四大汗国和元朝。

蒙古人最强盛之时,蒙古铁骑也就15万左右。四大汗国一分,元朝算是不错的,满打满算也就五六万骑兵。

而且当朱元璋灭元时,四大汗国不是早已灭亡,就是自顾不暇,比如金帐汗国在元朝灭亡前就陷入内乱,窝阔台汗国更是早在1309年就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联手所灭。

所以,从数量上来看,朱元璋所面对的蒙古铁骑不足强盛时的一半。

第二、蒙古铁骑战斗力急剧下降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温柔乡销魂蚀骨,元末时的蒙古铁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席卷天下的无敌之师了!

当年的蒙古铁骑,能忍受世界上最艰苦的环境,他们穿着粗皮衣服,吃着马肉,喝着马奶,可以三天三夜不下马,在冰天雪地中进行急行军。

而此时的蒙古骑兵,早不复当年之勇,他们拉不开硬弓,骑不了烈马,打不了硬仗,跟百战余生的明军根本无法相比,与当年他们欺负的宋兵倒是有得一拼!

第三:明军足够强悍

从数量上来看,明军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据载,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在潘阳湖大战时兵力就达到了50万,北上灭元时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50万,元朝铁骑就算以一当十,也不是上百万明军的对手,仓皇北窜是个明智的选择。

从质量上看,朱元璋北上时,明军早已经过了陈友谅的大汉军、张士诚的大周军的洗礼,可谓是百战之师,与元朝腐朽军队的战斗力早已不在一个层次。再说,朱元璋手下多的是能征善战悍将、勇将、智将,比如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等,而且这些人都愿为朱元璋冲锋陷阵,浴血奋战。而大元朝,名将也就一个脱脱帖木儿!

元朝一夜之间土崩瓦解,蒙古铁骑狼狈北窜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