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历经445年漂泊,百姓为何视朱元璋为“自己人”?
说到石敬瑭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一说起“儿皇帝”,那可真是人尽皆知啊!这位“儿皇帝”认贼作父,为讨好契丹将燕云十六州无偿割让,从此拉开了燕云十六州漂泊多年的历史序幕。
直到445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派遣军队北上,这才光复河山。意外的是,在外漂泊445年后,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仍旧将朱元璋当做自己人。追根究底,与朱元璋收复后实行的政策离不开关系。
五代十国是继南北朝后又一个混乱割据时期,各军阀势力割据一方,导致国家出现混乱局面。其中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便自立为帝,一手创建了后晋政权。
相比较于其他发展成熟的政权,石敬瑭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石敬瑭又不想将自己好不容易创立的基业拱手让人,竟然丧心病狂的向契丹方面寻求援助。若是没有契丹方面的帮助,那就没有石敬瑭的后晋政权。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后,作为回报石敬瑭就将燕云十六州无偿割让给了契丹政权。这意味着中原人民直接暴露在契丹的铁蹄之下,契丹的辽国政权统治版图直达长城沿线!这个过程对于中原人民来说绝对是痛苦的,契丹军队常常通过燕云十六州南下中原大地,侵扰中原地区的人民。
纵然在宋朝统一全国后,多任统治者都有心想要完成收复河山的想法。奈何他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力量,以至于燕云十六州仍旧落在契丹政权手中。还是在445年之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实现了收复大业。
在朱元璋身上,将“逆天改命”四个字展现的淋漓尽致。家庭贫困的他由于饥荒的爆发而沦为乞丐,亲眼目睹了族人的死亡。秉持着对元朝统治者的怨恨,朱元璋加入了红巾军,开启了反抗元朝统治的序幕。
掌握着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的成功之路显得无比顺利。在大权在握后,朱元璋就一鼓作气的占领南京建立了明王朝。而此时的元朝统治早已是强弩之末,野心勃勃的朱元璋便趁此机会发动北伐战争,发誓一定要驱除鞑虏,恢复汉族政权。
燕云十六州就是朱元璋首先的目标,确定目标后,朱元璋就召开了高级政治会议,着手准备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大将军徐达全权负责此次出战任务。
徐达本身就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拥有着绝对的军队指挥能力。在他的指挥下,军队势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大都。
紧接着,徐达又继续带领军队逐步推进到燕云十六州的领地。他们先是收复了山西,后来又夺回西北,将元朝的残余部队全部赶至漠北地区。就这样,在经过几百年的在外漂泊后,燕云十六州终于重新回归中原王朝的怀抱。
对于生活在燕云十六州的老百姓来说,明朝军队的到来绝对是黑暗生活里的一丝救济。在契丹以至于蒙古族人的统治下,燕云十六州的老百姓长期过着黑暗的生活。他们处处被剥削,处处被歧视,简直没有最基本的人权。
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敲锣打鼓的欢迎明朝军队的到来,并且由衷的感谢统治者朱元璋,纷纷将他看作是“自己人”一样对待。这样的态度除却是朱元璋将他们挽救于水火之中的原因外,同样与朱元璋后续在燕云十六州的领土上实行的政策离不开关系。
朱元璋本身就是平民百姓出身,他亲身经历过社会底层的艰辛生活,深刻的意识到百姓们的不容易。因此在出台政策的时候,百姓的利益就在朱元璋考虑的第一位。
如同历任统治者一样,朱元璋以“休养生息”作为基本国策。他减免百姓税收,鼓励农业生产,以国家财政为百姓生活托底。朱元璋的举措提高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在统治者的满满诚意里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在科技发展落后的当时,天灾人祸往往都没有任何预兆。朱元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建立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确保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虽说在历史上大家对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而言,朱元璋就是他们的救世主。在朱元璋的治理下,燕云十六州逐渐恢复昔日的和平。当地百姓作为最大的获利者,自然会追捧这样的统治者。
逐渐的,百姓们就在心理上将朱元璋看作是自己人。不仅服从他的统治,还会尽自己所能的传播朱元璋的美名。而这便是朱元璋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让他的统治愈发的稳固。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好在朱元璋就做到了。在这片阔别中原政权几百年的土地上,朱元璋的威望空前强大。
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是每一个当权者的真实所想,奈何有些人基于事实根本无法做到。就拿当初宋朝统治年间来说,北宋就短暂的收复过一段时间的燕云十六州,不过又被契丹方面的反扑所放弃。
等到后来,南宋偏居临安之时,宋高宗更是对北方的领土念念不忘。只是这时的他根本有心无力,只能寄托于后人。幸好在数百年后,横空出世的朱元璋继承了前人的想法,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再次展现了中原王朝的威望。
这样的功绩不只是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无法忘记,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刻,朱元璋内心同样激动难耐。他积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努力给予燕云十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百姓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正是朱元璋的种种利民政策,这才能够让他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将他看作是自己人一样对待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