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碜”到璀璨:贝聿铭如何用设计征服法国?

发布时间:2025-04-05    来源:纵览网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是名门望族“吴中贝氏”之后。尽管家族成员多从事银行、金融等行业,但贝聿铭却意外的对建筑衷爱有加。

1935年,原本计划去英国度经济学的他,转而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到1948年,他正式进入了实用建筑领域。从那时起,这位建筑奇才为世界带来了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闪耀的作品。

贝聿铭一生完成的设计至少有170个项目和50个总体规划设计,多数作品集中在“公共建筑”和“文教建筑”领域,所获奖项如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等不计其数。

而众多的作品中,“博物馆”始终是贝聿铭的作品主题之一。在他眼中,博物馆不单单是一座陈列物品、展现历史的建筑,而认为“建筑是艺术与历史的融合”。无论是被他称作“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还是他引以为豪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无不体现了他的思想。

在接下“扩建卢浮宫”的重任前,他曾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参观卢浮宫,了解法国文化。当“玻璃金字塔”方案出炉之后,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提出质疑,有人甚至觉得: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就像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但时间证明了一切。30年来,那些反对与质疑的声音已不复存在,“玻璃金字塔”逐渐成为了巴黎的地标,是卢浮宫中“最璀璨的钻石”。

在国内,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和有“小女儿”之称的苏州博物馆都是贝聿铭的得意之作。而说起贝聿铭与苏州的情义,还要从苏州“狮子林”说起。

“狮子林”曾是贝聿铭的叔祖父贝润生,在1918年所购的私家园林。幼年时的贝聿铭也曾在狮子林中读过一段童年。再回首已是2002年,已是85岁高龄的贝聿铭应邀出山,为故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

为此,贝聿铭提出了一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以及一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将苏州博物馆与周围建筑保持一致,融为一体。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苏州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园林的风格,求神似而非形似。

因为在贝聿铭看来:“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而且建筑要走新路,要创新,否则就没有发展。最终,苏州博物馆(新馆)以现代的方式,再现了苏州的传统风貌,展现了他心中的东方美。

开馆之时他说:“我73年前离开中国,但根在中国、在苏州。这个博物馆新馆,就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小小贡献,有生之年还能有机会,为故乡留下一个纪念,我倍感感恩荣幸。”

在回顾一生时,贝聿铭总结道,他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也在不断地提醒着他“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