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女性就业逆势增长背后的代价与现实

发布时间:2025-04-05    来源:纵览网

与大萧条时期“普遍失业”的整体局势相比,女性群体就业率却呈上升态势。1930年-1940年间,美国女性就业人数从1067.9万猛增至1257.4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逆势增长”,原因大致要从两个方面——“家庭”和“行业”说起。

行业影响下的“家庭”

大萧条开始之后,虽然失业问题困扰着所有美国人,但男性受其影响更甚。

因为男性所主导的产业,如石油、钢铁、矿业等受到的冲击更大,造成的失业更多;相较之下,纺织、食品、教育、文书等“女性工作”受冲击较小,工作也更稳定。

在“男性”失业、家庭断了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进程被大大加快,因为情势“逼迫”着她们去养家糊口。

此外,在大萧条的影响下,1929-1939年间美国结婚率陡降了22%。至于背后原因,与已婚妇女被当做“替罪羊”、工作受尽歧视不无关系。

支持者——第一夫人

在促进女性就业方面,她们也不乏支持者。其中,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无疑是最坚定、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她不断的“游说”罗斯福总统,让女性可以担任更多的职务。比如说劳工部长弗朗西斯·帕金斯,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女性阁员,《社会保障法》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罗斯福新政”的策划者之一。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埃莉诺的合影:埃莉诺的声誉甚高,为美国后来的第一夫人们所效仿

新政开始后,美国政府迅速增加了“秘书”、“文书”等岗位数量,以满足女性急需的就业需求。同时还创造了一些其他方向的就业机会,尽管数量并不多。

当然,这些岗位都是为“单身女性”准备的。如我们之前文章中说到的那样:“弗朗西斯·帕金斯”早在纽约劳工局任职时,就明确反对已婚妇女参与竞争,并斥责她们的工作行为是自私的。

1932年《经济法》更是支持了“弗朗西斯·帕金斯”的观点,裁定若夫妻两人都是政府雇员,那其中一人要遭解雇。也就是著名的“婚姻禁令”。

对比来看,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弗朗西斯·帕金斯(1933年):美国史上首位女性阁员,也是“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坚定反对者

肤色问题的影响

“肤色问题”在美国一直都是个问题,“大萧条”时期也不例外。

根据“大卫·肯尼迪”的《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书的统计:1940年时,9成女性的工作可以归于10个类别。白人女性更集中于政府雇员、教学和护理领域。而墨西哥裔和非裔女性多从事体力劳动。

先来说墨西哥裔。在大萧条之前,墨西哥裔移民往往被视为“候鸟”,前往美国做一些美国人不想做的工作,比如采摘季节性作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还留在美国,当中自然不乏大量从女性。

但大萧条来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美墨边境首次出现了“逆向移民”,大约有40万墨西哥裔居民逃离美国。

193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墨西哥裔居民

至于“黑人女性”,她们的惨甚至可以说是多方面的。除了“大萧条”本身,他们还面临着白人女性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造成的“挤压”。

不同于白人女性是在“大萧条”背景下走出家门参与工作,黑人女性自“解放黑奴”之后,一直都存在于劳动力市场。因为她们的家庭仅靠丈夫的工资根本养不活的(工资水平低),而且她们也不像墨西哥裔居民一样,可以躲回“老家”避难...

根据《免于恐惧的自由》一书的记录:大萧条时期,接受联邦政府救助的美国人中,有1/5是黑人,且大部分集中于南部地区的农村中。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黑人被排除在1935年《社会保障法》之外。

大萧条时期的黑人清洁女工,手里还拿着扫帚和拖把

关于“肤色”带来的问题,罗斯福政府也算是格外的注意。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黑人内阁”——由“玛丽·麦克劳德·白求恩”领导,确保每个新政机构内都配有一名黑人顾问,以减少歧视的发生。

受这项政策的影响,当时美国政府的黑人雇员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虽然可以说是不无效果,但在“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玛丽·麦克劳德·白求恩:教育家、慈善家和民权主义者

付出的代价——低薪酬

从整体来看,大萧条极大的加速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进程,但代价也不是没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时长、薪酬低。

《时代》周刊曾报道:“无法无天的雇主们已经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了苦力工人的水平”。美国劳工部妇女局的调查就显示:一半以上就业女性每周工作时长超过50小时(似乎离996还差了一点)。

与之相对的是“薪资水平”低到令人发指。对芝加哥女工的调查就发现:多数女工每小时的工资不足25美分,有些甚至不到10美分。女工每周工作50小时,报酬却只有2.39美元(相当于今天38美元)。

对于这种状况,也不断的有人进行“斗争”。虽然女性被允许加入某些工会,但取得的成果及其有限。

20世纪30年代,“国家复兴管理局”规定的岗位工资标准中,有1/4的岗位存在女性薪资过低的问题。而雇主在压低薪资方面更是肆无忌惮,因为等待工作的人俯拾皆是。

最终,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同样是二战来临。随着越来越多的男人们走向战场,女性开始更大规模的走进企业,走进工厂,去维持着国家运行和战争机器的运转,用自己的劳动力支持了“正义的事业”.....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