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运河抢夺战进入高潮,第5方卷入混战,李嘉诚找到新买家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纵览网

2025年3月4日深夜,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宣布以228亿美元将巴拿马运河两大核心港口及全球43个港口的控制权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创下港口行业史上最高成交纪录‌。这一交易的核心标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扼守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航运咽喉,每年处理巴拿马运河40%的货运量。中国作为运河第二大用户,2023年经此运输的货物量达6400万吨,占运河总通行量的22.7%,战略资源如巴西大豆、智利铜矿均依赖此航道‌。

特朗普政府对此交易的推动意图昭然若揭。其宣称“夺回运河控制权”的言论,实则是将美国霸权触角伸向全球贸易命脉的宣言。数据显示,巴拿马运河2024年通行费收入达49.86亿美元,单船平均支付45万美元,而美国船只占通行吨位的70%‌。若贝莱德财团掌控港口,美国可通过调整通行费、优先调度权等手段,直接钳制中国等竞争对手的贸易通道‌。

‌李嘉诚的“投降式抛售”引发轩然大波:1790亿港元的总价仅为市场估值的六成,合同还包含“15天内必须交割”的霸王条款‌。中方监管部门紧急介入,以“维护国家利益安全”为由叫停交易,导致原定4月2日的签约无限期推迟‌。这一行动揭示了中国对关键供应链安全的底线思维——巴拿马运河承担着中国对拉美贸易60%的货物运输‌。‌

巴拿马政府通过审计发现2021年续约合同存在12亿美元欠款与违规操作,随即起诉涉事官员。一旦司法程序确认合同无效,李嘉诚的港口经营权将面临直接剥夺‌。此举看似打击商业腐败,实则剑指美国资本渗透。巴拿马总统穆利诺虽配合美国军演并退出“一带一路”,但深知运河主权不容沦陷:运河收入占巴政府年财政的20%,若经营权永久落入美国之手,国家经济命脉将受制于人‌。‌

意大利阿蓬特家族财团的突然入场,使局势更趋复杂。其与长和集团接洽试图接手43个港口的行为,被质疑为贝莱德财团的“白手套”——意大利接管非核心港口以分散舆论压力,而巴拿马运河港口仍由美资实际掌控‌。这种“分赃式合作”折射出西方资本在战略扩张中的迂回策略。‌

特朗普政府强推港口收购的本质,是对全球影响力下滑的补偿性动作。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25年美国GDP占全球比重已降至21%,而中国达19%‌。控制巴拿马运河这类“战略阀门”,成为美国维系贸易主导权的关键筹码。‌

李嘉诚集团的困境暴露了跨国资本在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巴拿马最初选择李氏集团,正是看中其背后的多方制衡能力,但商人逐利本质使其在强权压力下迅速妥协‌。这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警示:涉及战略资产的运营需更紧密的国家背书。

美国试图通过资本手段复刻1903年扶持巴拿马独立的殖民套路。贝莱德财团作为“华尔街军火商”,其收购行为实质是经济殖民的现代版本——通过控制基础设施实现长期利益攫取‌。

未来局势的四种可能

1.交易彻底搁浅‌(概率35%)

中方持续施压+巴拿马司法裁决,或迫使贝莱德放弃收购,但美方可能发动次级制裁反制。

2.意大利财团接盘‌(概率30%)

通过“去美国化”名义完成交易,但实际形成美-意资本共治格局。

3.‌中资企业介入重组‌(概率25%)

若巴拿马收回经营权,不排除引入中交建、招商局等国企参与港口运营招标。

4.‌军事冲突风险‌(概率10%)

特朗普威胁的军事手段若落地,可能引发区域性武装对峙,但受制于中美战略克制。

巴拿马运河争夺战本质上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碰撞的缩影。当李嘉诚按下出售键的那一刻,不仅关乎一个商业帝国的资产重组,更撕开了新旧秩序交替的残酷现实:在资本全球化向地缘政治化转型的进程中,任何战略通道都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标的,而成为大国博弈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场混战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供应链即武器,港口即堡垒,而全球化正在被重新编码为“区块化”。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