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债遭大举抛售,白宫电话被打爆,特朗普挂出休战牌,一切都可谈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的目光聚焦于美国国债市场——这一长期被视为全球经济“避风港”的资产,竟在短短一周内遭遇史诗级抛售潮。10年期美债收益率飙升至4.5%,30年期收益率突破5%,创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单周涨幅。与此同时,白宫的电话被华尔街金主、共和党高层和商界领袖“打爆”,压力之下,美国总统特朗普紧急挂出“90天休战牌”,宣布暂停对70多个国家的“对等关税”,却将中国商品的关税加码至125%-145%。
美债收益率飙升的直接原因是价格暴跌,而价格暴跌源于抛售潮的连锁反应。过去一周,美国国债市场日均交易量激增200%,大量投资者选择抛售美债、转投黄金、非美货币和新兴市场债券。这种抛售并非技术性调整,而是市场对美国政府政策失控的集体恐慌——投资者担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引发滞胀、企业融资成本飙升,甚至动摇美元霸权根基。
尽管市场猜测中国或日本是抛售主力,但数据显示,美债外国持有者占比已从2014年的50%降至2024年的30%,抛压更可能来自美国国内的对冲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部分对冲基金在国债市场以60倍杠杆押注收益率下降,却因美联储政策转向预期落空而被迫平仓,引发多米诺效应。例如,一家日本对冲基金因未能及时止损而破产,加剧了市场恐慌。
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从“对等关税”的突然加码到仓促休战——暴露了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美国议员甚至提出将美债置换为“100年期无息债券”,变相赖账的传言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所言:“美元贬值和美债抛售表明,投资者正在远离长期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
特朗普宣布对70多个国家暂停加征关税,仅保留10%基准税率,却将中国单独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关税加至125%-145%。这一策略旨在分化国际阵营,集中火力施压中国。然而,这种区别性关税政策存在致命漏洞:降低其他国家的关税门槛,反而为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进入美国市场提供了空间。例如,中国企业可通过东南亚国家贴牌生产,绕过对华高关税,重现历史上纺织品“借壳出口”的经典操作。
特朗普的90天休战期,本意是为美国企业调整供应链争取时间,却成为全球商人加速转口贸易的“黄金窗口”。一位华尔街分析师指出:“只要政策存在套利空间,资本就会像水一样找到缝隙。”这种政策执行层面的无力感,折射出全球化供应链的复杂性与单边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美债抛售已导致政府融资成本激增,30年期国债拍卖需求创2023年以来新低。若收益率持续攀升,美国企业贷款和住房按揭利率将同步上涨,加剧经济衰退风险。与此同时,共和党内部出现分裂,商界领袖公开批评特朗普“将关税作为谈判工具”的鲁莽策略。
面对美国关税壁垒,中国企业通过东南亚、墨西哥等第三国转口,利用特朗普政策漏洞维持对美出口。此外,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与东盟合作,2024年对东盟出口占比已升至15%,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如工业机器人渗透率超50%)和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为抵御外部冲击提供了缓冲。特斯拉、苹果等美企仍将中国作为核心生产基地,即便面临145%关税,产业链外迁成本仍远高于预期。
4月11日,中国外长王毅向美方发出强硬信号:“美国不能任意妄为,历史车轮不能倒退。”此言被解读为中方对特朗普政府的最后警告,暗示中国将联合国际社会共同抵制单边霸权。结合美债抛售与中方表态的时间同步性,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已从“被动反制”转向“主动出击”。
美债抛售潮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2024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增加12%,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同比增长47%。沙特、巴西等国开始探索以本币结算能源贸易,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已从2001年的73%降至58%。
特斯拉宣布在墨西哥建设全球最大超级工厂,三星将高端芯片产能转移至越南,这些案例表明,跨国企业正在重构“中国+1”供应链,减少对美政策风险的暴露。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催生了金砖国家扩容、东盟一体化加速等区域性合作机制。世界贸易组织(WTO)改革提案中,发展中国家要求增加话语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标志着单极秩序向多极秩序的不可逆转变。
特朗普的“休战牌”未能平息市场恐慌,反而暴露了美国经济的内在脆弱性。若美国政府继续以关税为武器,其代价将由普通消费者(通胀加剧)、企业(成本上升)和全球信誉(美元霸权瓦解)共同承担。
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技术自主、市场多元化和国际合作,中国正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王毅的“16字警告”不仅是对美国的摊牌,更是对新时代全球治理的宣言。
未来90天,美债市场与中美谈判桌的动向,或将决定21世纪全球经济秩序的最终走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旧秩序的裂痕已无法修补,而新世界的轮廓正在风暴中逐渐清晰。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