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鬃野马》与《红气球》影评:自由的诗篇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艾尔波特·拉莫里斯我并不熟悉,法国诸多的导演中,他是十分低调的一位,一生留下让人熟知的作品,只有这两部,而且都是短片。


但是透过他的这两部短片,却惊讶的发现其电影的才华极高,叙事、光影、镜头和内涵完全超越了许多作品成山的导演,而且他十分擅于探索和揭示。许多人都写过文章表述这两部电影的观感,但是却都是独立割裂的去看待每一部作品的,所以没有理解到位,至少有不少偏差。


两部电影,说的是差不多同样的主题,似乎导演的一生都在寻求同一个故事,同义反复,就像合唱的歌咏一样,主旋律上是相同的,但是每一个声部又有自己的变化和探索,两部电影互为映射,形成了一个导演思考变化和探索的推进。只有将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才像拼图一样,展现出简单影像背后的神妙。


《白鬃野马》讲述了一匹白色野马之王的故事,它十分倨傲,不让任何人类驯服,但是一些大人却因为如此,越发的想要驯服这匹白马之王。少年看见了这匹白马,立即喜欢上了白马,希望能骑上白马,与之成为好友。在大人们的追捕之下,白马和少年相识了,少年收留了被驱赶的白马,并且最终与之一起奔向大海,逃避追捕的人群……


《红气球》则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偶然邂逅了一只红色的大气球,红色的气球如同小孩一样纯真可爱,马上与孩子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游戏,一起回家。但是这也引起了周围孩子们的嫉妒和恨,所以,其他们联合起来想要将气球抢走。虽然躲过了一次次的围追,最后气球还是被孩子们抢到手了。玩弄于虐待,使得红气球迅速的老化,最后漏气瘪了。男孩伤心不已的时候,全城的气球都飞来了,他们聚拢在男孩旁边,然后带着男孩飞向了广阔高远的天空……


两部电影在故事到主旨上,似乎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仔细去对比细节,就会发现导演其实通过这样一个同义反复,说了更多东西。也就是“1+1> 2”的意思。


对于故事第一层意思的把握,应该比较普遍。就是对于自由的诉说,对于童真的歌颂。两部也许是电影史上最为成功的几部儿童片中的佼佼者,比起《小逃亡者》、《操行零分》和《四百击》等也毫不逊色。无论是拟人化的白马还是红气球,都传达出了一种不受世俗玷污的纯洁的情谊,桀骜的白马与灵敏的气球都十分厌恶旁人的接近,但是对于心地纯洁的少年来说,则都建立起了最纯真的情谊,为了逃避追捕,最终,一个奔向了博大的海洋,一个拥入了广阔的天空。什么都比不上自由,孩子则是希望的象征,由孩子去追求的自由,是最为纯洁的。


进一步来看,《白鬃野马》里的男孩和《红气球》里的男孩,其实都是十分孤独的,周围的环境与他们格格不入。世俗和丑陋的周围与孩子的纯洁可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鬃野马》里面,主要集中在体现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对比,几个为了抓捕白马的成人用谎言欺骗孩子,同样是为了得到白马,孩子是真正爱白马的,成人则抱着肮脏的目的,所以,最终孩子与白马一起,不再相信成人的谎言,奔向了广阔的大海。《红气球》里,虽然依然有着庸俗的成年人,比如学校里的老师,家长等,红气球对学校老师的那一番调侃和戏弄就是对整个腐朽僵化的教育以及成人世界的讽刺和戏弄。但是,《红气球》比《白鬃野马》所要包含的信息却更多了,主要的矛盾,就集中在同样是孩子的另一群孩子身上。


《红气球》里,与《野马》中不同的是,最大的威胁不再是成人,而是孩子。电影本来是要歌颂纯洁的儿童的,此时却将孩子放在了最大的威胁上。此时,就将导演真正的意图引出来了。《野马》拍摄的年代要早于《红气球》,在这部相对简单和粗犷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其实借着成人为代表,说了一个政治或者社会的原理,就是人性贪欲推动下的意图,以占据其他人的财产为傲,无论是早期欧洲对全世界的侵略和殖民,还是后期美国对美洲印第安人的驱逐和掠夺,都体现出来了世俗的黑暗和人欲的泛滥。这种泛滥只有在孩子身上才不具备,所以孩子的孤独其实是一种善意的保存,代表美好事物的白马与红气球被理想化了,并不能被世俗的贪婪所占据。白马被俘虏过,但是那些成人却不能驯服他,就像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并不被白人所真正征服一样,白马挣脱了,各个地区的占领也逐渐丧失了。


《红气球》里,导演进一步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就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执。《野马》中并未解决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大人们会贪婪的掠夺和占有自己多余的东西,这种征服欲为什么在纯洁的孩子身上不存在。而到了《红气球》,导演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原生的罪与善。同样是孩子,小男孩千方百计的与红气球做朋友,快乐的生活,爱护和保护它。而其他孩子则带着与生俱来的破坏欲要抢夺这个红气球。成年人被换成了孩子,白马变成了气球,但是罪恶的本质其实就是从源头上就存在了。这种源头上的“原罪”才是最深重的,所以,成年人没能抓到的白马,孩子们却成功的抓到了红气球,一番糟蹋“杀死”了它之后,又扬长而去。之所以有成年人的恶,是缘于孩子的性本恶。


影片中,那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阴郁的和愁绪,为整个童趣的电影带上更深的情感,欢快灵活的镜头背后,是更多的内涵。更需要称赞的是导演对于拟人化的运用十分出色,《白鬃野马》里的白马还可以通过驯养员来调教,《红气球》里,那个活灵活现,似有灵魂的红气球,则完全来源于导演高超的拍摄手法了。借用安德烈巴赞的话来说,就是拉莫里斯蒙太奇手法炉火纯青的运用,将物的红气球,变成了银幕面前的现实。


两部作品都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拿下了世界诸多奖杯,至今依然被人们广泛的追捧。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