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影评:自然神脚下的人
小时候,许多孩子都听过西方的一个童话故事,就是国王规定超过一定年龄的老人就必须扔到深山里去让他们等死,因为年老的人不再有能力为国家贡献,并且还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后来国家出现了恶龙,却无人能治,只有一个孩子不忍心看着父母被弃,而偷偷藏起了父母,在有经验的老人的指引下,年轻人知道了恶龙的弱点,解救了国家。
虽然只是一个童话,可是却也将人类历史上这样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稍微的展露了一个角。让我们知道了弃老——这个特殊而古老的人文现象。
好像是《国家人文地理》曾经出过一个专题,讲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孝道文化下的国家,弃老也一直如同幽灵一样存在于历史的暗角里。即使山东、河南这样的孝文化的源头,直到宋元也还存在将老人背上山弃在石洞里或者封在土洞里的现象。弃老文化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广泛发现,已经成了人类学里一个十分有趣的研究话题,这暂且不去展开讨论,就只在日本的著名电影《楢山节考》的范围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电影而成的《楢山节考》,有过两个版本。一个是1958年木下惠介执导的,另一个是1983年今村昌平执导的。我喜欢的版本还是后者,也主要以后者为对象来讨论。
电影:弃老文化的一个剪影
作为日本最出色的导演之一,今村昌平似乎长期被极大的低估了,曾经两次登上戛纳的巅峰,捧下金棕榈的至高荣誉,不要说日本,全世界也不多。而《楢山节考》,就是摘下第一个冠的作品。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深山里的一个贫苦的村子,与世隔绝。为了维持生计,70岁以上的老人必须被孩子们背上楢山丢弃,作为献给山神的礼物,以祈求村子里的风调雨顺。69岁的老太太已经快到了山上的年纪,可是她依然身体健朗,牙齿好,能工作,这让她成了人们眼中的鬼婆婆。家中长子的再婚,孙子的婚姻和养子的性饥渴,成了老婆婆终日最为苦恼的事情。最终,为了养活一家人,给冬天留出足够的口粮,老婆婆不惜磕掉了自己的牙,在冬天就让长子昌辰平将自己背上了楢山……
“楢山节考”这个标题的含义就是对“楢山节”这样一个节日的考证。“楢山节”是楢山那些深山居民祭神拜山的祭典,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考”就是考证的意思。故事是围绕着将老人遗弃到楢山这样一个背景展开的,从文化上来看,就是“楢山节”这种原始信仰的一种探索。它为什么存在,它是什么?
早已习惯了现代物质文明的依赖,也许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是一种怎么样的景观。在物质条件极度贫困之中,在愚昧与晦暗的文明的萌芽之中,人究竟是怎样的动物?
马洛斯曾经归纳过人的欲求,也就是著名的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最下面的是生理上的需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和性等;之后是安全的需要;然后是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现代文明依赖强大的物质保证作为基础,所以才能有道德、律法等人类文明的“文明”。可是,如果将人的本性,动物性那一层单独拿出来看,人,究竟是什么呢?
我更愿意认为这部今村的《楢山节考》是一个人类学的探索课题,是导演高度自然写实风格的一种极致。
《楢山节考》所设立的背景,是物质条件极其贫困的。人们依然依赖于自然来耕作收获繁衍。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人,依然要受到自然原始神的束缚。自然之下的赤裸裸的人欲,一向是今村最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气候的变迁、物质的恶劣极大的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欲望又不断诱惑着人,食物、性欲、懒惰等等。所以,今村的电影里,刚刚开始我们就看到水田里扔弃的死婴,而老婆婆的养子,也是捡来的弃婴。为了享乐,女人不断生产;为了生存,孩子不断被抛弃:男孩扔进山里,女孩可以卖钱。
这种最基本的人欲和自然意志之间的抗衡,成了影片里最触目惊心的景观。丢弃的婴儿,卖掉的女儿,再嫁的女人,甚至为了发泄,不惜去找一只狗发泄……这些或明或暗,似有似无的背景,基本就将今村的风格完全展露了。原始朴素的道德观和法律,让那个有愧的老者死前让自己的妻子去服侍每一个村里的男人,许多头发花白的老人,才有生第一次尝试了云雨;对于偷窃,这种盗取村民最基本生活资料的行为,比杀人(弃婴,弃老)还要罪恶,雨屋一家的灭门,是电影中间的一个小高潮,里面折射出的原始的善恶观和道德观,让人震撼。其他通俗的规矩和法律如“一夫一妻”、“杀人偿命”等在楢山完全是不适用的。一切合乎的道德和规定习俗,都源于物质基础的建立,都源于下层建筑的稳定。所以,偷窃的罪大于杀戮,繁衍后代的任务大于男女婚配的世俗道德。扔掉老人,只是为了生存,只是一个向自然神的妥协。
今村昌平与木下惠介:自然写实主义对传统人本主义的超越
说到底,还是要回到开始。两个版本的《楢山节考》虽然讲述了同样的故事,但是显然导演的观念和视角的差异,给一样的故事,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内涵。
先说说今村和木下电影一些区别。今村的版本里,首先是人物多了,情节多了:老太太还有一个捡来的十分脏臭而且十分性压抑的养子;和她对比的老人,不仅有那个不愿上山的老头,还有另一个重病痊愈最终也没有上山的老太太;村子里的人,也更多的有交待,比如那个每晚侍寝一个男性的寡妇等等。这些在木下的版本里,都是没有的。
其次,人物更加复杂了。今村的版本里,人的欲望是主要描述的对象,所以有许多赤裸裸的镜头。贫贱的村子里,受抑制的性,对食物的渴望等等这些最基本的人欲并未被导演过滤,反而是主要描述的对象。人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其他目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所以,今村的电影里,没有善恶,那些偷盗也好,乱伦也好,都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为了维持家庭,老婆婆可以做出牺牲,提前上楢山,她并不是怀着祭神的美好心愿去的,更多的是遵从古老的习俗和道德的要求以及现实的残酷压力。但是,她也是有心机的,雨屋一家的灭门,她为了保住家里的粮食,毅然将娶入门的贪嘴媳妇骗去一起被杀。这都不是因为恨或者恶,而是生存的必然选择。最后,从山上下来,辰平看到不愿上山的老头被儿子强行拉上山,从山顶推下,他只是木然的站着。这确实残酷,但是这是自然天理,人又能如何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样一个残酷的自然淘汰法则,为了生存,一切的道义和礼法都是围绕和服务这一点的。
如同我们看到草原上的狮虎猎捕牛羊一样,人何尝不是如此受自然法则支配的。狮虎并不是邪恶的,牛羊也不是善良的。这只不过是自然里寻常的一幕,是生物习惯自然的一种表现罢了。故而,今村也刻意在影片里增加了大量的动物的镜头,如蛇捕食老鼠等,与故事情节相互嵌套穿插。这就是在暗示人的动物性。
木下的电影里,则带有了导演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带有了导演主观的个人情感和善恶观。老婆婆淳朴善良,默默忍受村民和道德的指责与重压,最终默默牺牲自己。孙子的不孝的讨厌与儿子的善良孝顺都成了道德故事。所以,上山的时候,今村的辰平并未和母亲说话,只是默默承受一切,脚受伤了默默接过母亲递来的布,默默忍受这个古老的习俗,完成自己该做的。而木下的辰平,则不停的渴求母亲和自己说话,最后两人还抱头痛哭。今村的辰平,看到老头被推下山,只能无声的叹息;木下的辰平,则成了木下的道德代言人,不惜挺身而出,将那个不孝子也推下了山崖。木下在影片的结尾,让一列火车开进了楢山,这标志着现代文明的到来,楢山弃老终于在舒适的现代文明里慢慢消逝了,这就是导演最后对的慰藉和关怀。
今村的冷峻写实,自然逼真带来震撼;而木下则以浓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渲染来打动观众。今村是一个摄影师,客观的反映了那惨剧的真相;而木下则是一个道德家,将是非善恶的框架套在了楢山的人身上。也正是如此,我个人觉得今村带来的震撼才是全方位的,那种自然纯朴的影像叙事风格,将个人的善恶是非都滤去了,观众自然会从楢山里的这些是非曲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得不提的是两人的表现手法也十分迥异。木下依然受到日本传统舞台剧的影响,影片依然以十分传统的日本式手法来表现,一幕幕的电影场景如同戏剧一样轮换,布景到舞台到唱词都十分传统而考究。因此,木下的《楢山节考》进入了《日本旬报》影史百佳的位置,而今村则没有。今村亲自带队深入深山实景拍摄的《楢山节考》以真实残酷的自然作为背景带来的效果,确实和人工布景有着迥异的感觉,尤其白骨嶙峋的山顶一幕。今村的自然写实风格是日本传统电影手法里所不具备的,这是融入了更多国际上的手法而最终自成一家。和黑泽明一样,进村昌平也是一个走向了世界的日本导演。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