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影评:生命的长诗
电影可以是什么?如果将电影和文学对比的话,电影影像丰富的种类和内涵绝不会少于文字。它可以像小说,比如《美国往事》;可以像散文,比如《风的故事》;可以有传记,比如《甘地传》;可以是哲学,比如《镜子》;可以是宗教,比如《第七封印》;也可以是道德伦理,比如《十诫》;同理,也可以是诗歌,比如这部《母与子》。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衣钵传人,在苏联时期,他的电影一度被禁,由于塔氏的支持,才得以面世。虽然都十分偏好一种宁静深远的长镜头,但是比起塔氏那种深奥的充满哲学意味的诗体镜头叙事,索科洛夫显然又走出了自己最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母与子》是一部只有六十八分钟的短片,叙述的故事更加简单。一个即将死去的母亲,和一个依恋她而殷切服侍的儿子。母亲在临终前与儿子对话,谈论梦境,谈论生死。她要求出去呼吸自然的新鲜空气。当儿子抱着母亲出去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散步之后,将母亲送回家,儿子一个人偷偷躲在了树林里哭泣,回到家,发现母亲已经死去多时……
大部分的电影,都特别讲究叙事和结构,比如好莱坞的电影,有自己一套体系,故事到哪里是交代,到哪里是高潮,清清楚楚。一部电影,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像一部小说一样。而索科洛夫的电影,则完全抽空了故事情节,高度凝练了镜头语言,将叙事最简化,从而形成了自己最独特的诗歌风格。
为了达到诗歌的风格,科索洛夫将电影的故事情节高度抽象和精简,对白极少。通篇大量使用长镜头,无论是移动的还是固定的,整部电影,镜头的变换次数不多。再有就是对于滤镜和广角镜的偏爱,特殊处理的图像,以一种焦黄的光晕和特殊的景深构建了一个如同梦幻般迷离的画面色彩和视图。
如同东方许多导演惯用的手法一样,索科洛夫也大量使用了镜头上的留白技巧,拍摄了许多宁静的风景:碧绿的草地,风过麦田,树林的低语等使电影整体更加深远和意蕴无穷,并且又结合了西方的传统,总也会将人在最后融入这样一帧风景之中,广阔的山水、大片的色彩中,缓缓移动的人,形成了十分和谐的画面,人情与风景,交相辉映,如同那首小诗所言:“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我”。最后配以古典交响或者协奏的宁静音乐。整部电影,和谐的融汇成了一首自然清新而感伤的小诗。其中的演员,只有两个,和一般电影不同的是,这里也不再讲究演员的演技,没有任何的规定,完全讲求自然天成的发挥和表演,所以,你可以说这是最没有特色的演绎,也可以说是最具风格的。
这部电影和数年之后俄罗斯新生力量导演安德烈·萨夫赛金的《回归》从主题上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要说《回归》是受到《母与子》的影响也不为过。《母与子》强调的是母亲与孩子的情感与关系,《回归》则换成了父亲。剔出这种普遍的私人情感与塔氏风格不说,二者最大的共同点还在于其中隐藏的对国家的思考(不然索科洛夫早期的电影也不会被封掉)。
苏联崩溃之后,俄罗斯的地位一落千丈,前途看起来十分渺茫。每一个俄罗斯人都瞬间从世界霸主的自信中跌落下来,其中的感伤与失落可想而知。《回归》暗示的是一种父权式帝国的重建,但是无所适从的彷徨又带来新的崩溃,人们在茫茫的旅途中,早已遗忘了过去的样子,回忆成了不可靠的感伤。《母与子》则将昔日那个垂死的帝国,幻化成一个濒死的母亲,而怀念昔日苏联的俄罗斯人,则变成了这样一个感伤而脆弱的儿子。她不愿意死去,不愿意离开;他不愿意放手,不愿意失去依靠。
梦境里吟诵的诗歌和幽静的树荫里朗诵的明信片,都暗示着苏联过去的那些往事,老母亲的学生们何尝不是那些苏联里的小国,“美丽的大海,白马在浪花上奔驰”;“晚上有铜管乐的演奏会”;“他借了我十卢布,没有还给我”……都是曾经苏联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如今,苏联倒塌了,变成了这样一个微弱的老妇人,她的学生们,都离开了,只剩下依然怀念和依恋她的俄罗斯人民。母亲(苏联)说,“我那时总担心你在学校就不回家了,就好像你会住在学校里一样,我很害怕他们把你从我身边夺走,创造你是很奇妙的”。儿子(俄罗斯)说,“可是你依然对我的评价是‘满意’”。母亲说:“你已经长大了”。儿子说:“可是我依然羞愧和自责,我还想和你一起走下去”。这就是彼时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写照。
最终,儿子在树林里哭泣的时候,死亡不经意的降临了,当最后儿子悲伤的坐在母亲的面前,呢喃着重逢的愿景,失落而伤感。电影拍摄于1997年,俄罗斯经历苏联解体走向民主已经很多年了,可是疲软的经济、弥漫的内战、动荡的社会却一直没有好转,反而将整个国家带入了一种深沉的悲哀和绝望里。远去的苏联的背影,如同儿子怀抱里的老母亲一样,渐渐变轻,最后苍白死去。俄罗斯希望恢复苏联时期的荣耀,希望在未来与母亲重逢,愿望美好,但是希望渺茫。
最后母亲死去的时候,导演特意将一只飞蛾放在了母亲苍白的手上,飞蛾有两次生命,可以在成茧之后脱胎换骨,飞向蓝天。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停留的飞蛾也如同即将死去一样,昔日翱翔世界的梦终究没有来临,许诺革命成功之后的美好未来变成了噩梦(片头的梦境回忆),所以,苏联死了,俄罗斯绝望了。也可以理解为这只停留的飞蛾意味着未来俄罗斯兴起的美好愿景,就像儿子口中所说:“我们会再见面的”。
电影的背景,是一片宁静而远离尘世的忧伤风景。这和《回归》里的荒岛一样,涂抹上了一种原始的神话色彩。母与子,就像原始神话时代的人那样生活,安详、宁静而远离世俗,如同伊甸园一样,自给自足,相互依靠。这就是最纯粹的人类的情感。每个人都想逃进这样一个伊甸园里,躲避现实里的恐惧与黑暗,就像俄罗斯焦躁的人群一样。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