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影评:女性的挽歌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


女权的觉醒


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钢琴课》的魅力,最大在于它准确的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以及两性的关系,女性从压抑到释放的心路历程,女权的兴起和妇女的解放,最终由旧女性转变为新女性从而寻求真正幸福的过程。


表现这种受束缚的女性是通过两个对比来实现的。


第一个是文明和野蛮的对比。壮烈宏伟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艾达柔弱的身体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及原始人的落后愚昧,和艾达的钢琴形成的对比。在这样一个落后而野蛮的世界里,艾达被迫放弃了代表文明高贵的钢琴,即使之后拿回了钢琴,也是被一群土著人肆意的玩弄。柔弱文明的现代女性,在这样一个荒芜的环境里,处处受制,既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压抑,也是糟糕的当地土著的自然隔绝。钢琴同时也是艾达失声之后唯一的情感寄托,在得到男人的真爱之前,她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钢琴之上,被迫放弃钢琴,就是女性地位到心灵都受到抑制的过程。海边被遗弃的钢琴,就是艾达被遗弃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是男权对女权的压抑和对比。妇女总是从属于男性的,尤其那个旧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风尚就是如此,夫唱妇随。艾达整部电影的转变,其实就是由一个传统维多利亚保守女性向新时代、新大陆的新女性转变的过程。过去的艾达,深爱着自己的男友,就像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但是那个男人的突然死去,深深打击到了艾达,她害怕,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因此永远死去了声音,变成了哑巴。这就是女性失去男性靠山之后的自然陷入的无助和痛苦。


而新的丈夫斯图亚特则是一个地道的旧式家长,他深爱艾达,但是却也更看重事业,他希望以自己的男权地位为中心来建立这个新家庭,而艾达必须随着丈夫而改变,女性必须从属于自己,所以他依靠自己的意志,按自己想象的对家庭好的方式去逼迫艾达做出妥协和变化,同时他也给以艾达足够的时间来领悟自己这份传统的爱。艾达却在这种高压单向的男权的压迫之下变得更加窒息和痛苦。


贝恩斯长期生活在荒野之中,他并不懂文明世界的那一套,他深爱艾达,所以他猛烈的开始追求她。贝恩斯身上,体现了一种原始自然的朴素美,他只有最简单的伦理道德,但是却是最根本的。他不愿意艾达变成婊子,所以他得到艾达后就远离了艾达。而艾达则被这种自然朴素的两性关系所吸引,这种原始的剔除了各种陈规陋习的异性相吸,以及贝恩斯对女性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对艾达才华的赞赏,都深深打动了艾达,艾达因此自愿投入了贝恩斯的怀抱。


艾达从压抑到觉醒,是一个痛苦异常的蜕变。许多人不理解在船上她为什么要和钢琴一起沉入海底然后又努力挣脱浮上来。这就是一个由死入生的新生。自己的一部分和那个巨大的钢琴一起永远的沉入了海底,埋葬了一个旧我,寻回了一个新我。那个被“文明礼仪”和旧式的传统礼教束缚的艾达永远被留在了深海底,而一个伴随着真正欣赏自己、爱自己的丈夫的艾达则即将去到一个新的世界,去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