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佩利》影评:北欧往事
当年迈的英格玛·伯格曼指名要比利·奥古斯特来指导自己已无力完成的作品《善意的背叛》时,世人才突然发现,北欧的一代大师伯格曼即将陨落之时,终于有了自己的接班人。比利·奥古斯特,丹麦著名电影导演,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善意的背叛》和《征服者佩利》曾经两度加冕戛纳金棕榈,而早先的《征服者佩利》又是同时获得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两项大奖的作品,可见其功力和影响力。奥古斯特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当代北欧电影节最杰出的导演。
金棕榈喜爱的思想和艺术,奥斯卡青睐的叙事和主题都在这部作品里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征服者佩利》改编自马丁·尼索的同名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也许电影本身不如原作那么出色,但是导演还是以自己独特的想法让这部作品闪耀着人性的迷人光辉。北欧的社会和历史在电影中有了细致的展现、佩利父子以及庄园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塑造都十分成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瑞典,依然是落后、贫瘠而破败的,老鳏夫拉斯带着自己的独子佩利乘船来到丹麦——传说中的美好国度,寻求工作和安稳的生活。但是,丹麦不过是另一个破败的瑞典罢了。拉斯终于被一个庄园雇佣,但是却遭到了奴隶般的待遇和剥削。佩利虽然年幼,却十分的好奇并且对人生充满了渴望。长久以来,他的生活到想法都受到父亲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制约,如果不是遇到艾瑞克,也许他也会渐渐变得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软弱和缺乏眼光,永远是个卑贱的乡下人。艾瑞克也是庄园里打工的劳工,但是他却处处敢于和庄园主以及工头们为了工人的权利而争斗,并且永远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周围的人。私下里,他告诉了佩利,当有了足够的钱,就要出去远航,去美国、中国,去环游世界。佩利对此心生向往,和艾瑞克约定,到时候两人一起出去闯荡。但是,一次罢工抗争中,艾瑞克却无意受伤,变成了白痴,最终被工头给悄悄带走抛弃了。
庄园主是一个好色成性的老财主,他年轻时娶了富裕的夫人而一夜暴富,但是他和妻子之间从来没有孩子,于是他到处勾引别的女人,庄园附近很多女性都和他有染,生下他的孩子。路德就是其中之一,路德长的面黄肌瘦,但是他还是成为了佩利的朋友,并且交会了他怎么放牛。而庄园主的妻子被人们在背后称为巫婆,她为了排解忧愁,终日酗酒,终于在无法容忍丈夫的劣行之后,一个深夜悄悄阉割了自己的丈夫。
庄园里的一个瑞典女工和丹麦的一个年轻人相爱,但是丹麦的年轻人家里也颇有地位,根本看不起这个瑞典的乡巴佬。他们偷偷相爱,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而为了防止被家长发现,年轻人捂死了孩子,而瑞典的女工却因此被抓。饱受煎熬的年轻人终于在一个暴风天气,跳入冰海中去送货而死在风暴里。
佩利上学的地方,大家都看不起这个瑞典穷小子,但是佩利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直到自己的父亲勾引了一个有夫之妇之后,佩利颜面尽失,被其他孩子狠狠欺负,但是他依然不断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他的老师喜欢上课的时候打瞌睡,却在一次瞌睡中永远的睡去了。
庄园的女主人在阉割了丈夫后取得了庄园的控制权,她很喜欢佩利这个机灵聪明的小孩,她驱赶了之前狐假虎威的工头,希望佩利能够当工头。看似佩利一家终于在这个异国庄园里熬出头了。但是,佩利心中从未熄灭自己曾经和艾瑞克的约定,他要远航,他要走出狭隘的北欧,他要去世界看看。最后,他独自告别了依依不舍而贪图安逸的父亲,逃离了庄园,一个人,向着大海,自由的大海奔去……
原著本身就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可以说是一部传记性质的文学作品。佩尔在真实世界里,最终成为了瑞典公会组织的领袖,他的惨痛和波折的童年,磨砺了他,他没有在这种困境中如同父亲那样自甘堕落,安于现状,而是积极面对风浪,怀抱梦想,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世界。
原著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的《悲惨世界》或者狄更斯的小说都十分类似,以传统的文笔和故事来构架整个作品,人物是叙事推进的中心,但是社会背景也同样十分重要。电影很好的继承了这一点,除了这些印象深刻饱满的人物之外,他们身后那个广阔的北欧世界更加显得迷人而细腻。可以说,这是一部影像版的北欧的《悲惨世界》,它呈现了19世纪末北欧的社会文化,如同世人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的赞叹那样,这也许也是一部反映那个时代的最好的百科全书。
一个世纪以前的北欧诸国,远远落后于整个欧洲大陆,依然处于落后的封建贵族的统治之下,庄园为经济中心的区域经济主导着整个北欧的发展。其中,瑞典又更加的落后,瑞典人为了生计和工作,不得不大量迁往丹麦等较为强大的国家当下层的佣工赚钱养家。封建地主和劳工之间的压迫阶级关系十分严重,上层的骄奢淫逸和下层的苦难艰辛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一个传统的剧情片的框架之下,奥古斯特用自己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史诗”的概念,虽然整部电影仅仅只围绕着一个庄园展开,但是从冰海里的船只,劳工们和庄园主的矛盾,人们的只言片语中,无比在暗示着整个社会环境。整部电影因此显得十分开阔和深远,不再是传统的小家子气的剧情故事电影那样局限了。这一点,也十分类似于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但是奥古斯特显然更加看重故事的平稳和情感的内敛深沉,因此虽然视野十分开阔,但是绝不是贝托鲁奇那样的浑雄壮阔,反而更加真挚和透满平易近人的朴实。
以整个庄园为舞台,无数个性鲜明饱满的角色一一登场,不同阶级之间人们的喜悦与困扰抽丝剥茧般的细致展开,层次十分丰富。围绕着中心人物佩利和父亲的故事,周围其他人物的故事也交相插入其中,相伴相生,每一个小故事可以单独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段,但是这些段落却无声无息的缠绕在了主线的旁边。瑞典女工和丹麦青年相爱的故事,拉斯和船长夫人出轨的故事……所有都是互相交织而有序的排列的。这正是直接得益于传统文学作品对故事和人物的处理方式,虽然人物众多,但是重点不同,设置有序,整部戏就显得繁忙而丰富了。
不得不提的是野草莓作为一个传统的经典意象的出现,为了安慰佩利,父亲拿出了野草莓,瞬间就让佩利转悲为喜。这个意象直接来源于奥古斯特的前辈伯格曼的经典作品《野草莓》以及《第七封印》,经过伯格曼的演绎,野草莓已经成为了生命的象征,品尝野草莓的甜美,就是对生命滋味的赞颂。拉斯虽然无能,但是他对儿子的爱是真挚的,他的乐观和积极也是令人动容的,野草莓就是瑞典人天性中的对生命的自由的礼赞和开朗。
电影的结局,让人想到的是对《四百击》的致敬,佩利逃出了庄园,奔向大海正如昔日的安托万逃出少管所奔向大海一样。虽然表面上佩利在庄园里已经获得了地位,但是放大眼光,这何尝不是更深的束缚呢,如果佩利没有逃走,也不会有日后更加辉煌的成就了,庄园毕竟是落后的,北欧也是闭塞的,佩利没有被现实的假象迷惑而毅然奔赴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令人充满敬意的。佩利逃出了束缚的庄园,逃出了冰冷的社会,相比之前的安托万,他实在是太幸运了。安托万的逃离,可以看做是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个无限的绝境,安托万终究没能逃出社会这个更大的少管所,变得庸俗了。奥古斯特也许是在延续特吕弗的另外一种假设,假如安托万逃出去了,会怎样呢,佩利就是安托万的另一种命运,这也是奥古斯特对特吕弗的一重敬意。
电影另外杰出的地方就是来自于其独特的摄影风格,大量深焦镜头的使用,以及色彩的控制,让电影呈现出了空前凛冽而深沉的气质。一如北欧的寒冬一样,冰冷,但是凄美,其中隐含的细细人情暖流,就显得更加真挚而温馨了。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