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影评:恶的分裂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对这部作品而言,也许《精神病患者》这个译名更加让人熟悉,作为希区柯克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和惊悚悬疑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志,《惊魂记》从不同侧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致唯美和技艺精湛的影像世界。


电影以一个携巨款逃跑的金发美女在荒郊小旅馆失踪展开,接连而来的侦探亦莫名其妙的失踪死亡。荒芜的小客栈,似乎隐藏了很深的秘密不愿外人知晓而充满了杀机。诡异的客栈经理和他神秘暴躁的母亲成了追查者最疑惑的地方。但是所有的线索总是在即将柳暗花明的时候断掉,那个凶暴的母亲被认为死于十年之前,可是窗前的影子里和门后的话语,却总是让人怀疑那个母亲依然还偷偷的活着。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冒险的加剧,才发现真相原来是如此的令人震惊和扭曲……


心理扭曲的恐惧


希区柯克也许是西方世界最早开始将心理学引入惊悚电影的导演。《惊魂记》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如片名一样,的确惊掉了无数美国观众的魂。相比之前那些变形的鬼怪的恐怖外表,小店老板诺曼贝茨的扭曲变异的内心更加让人毛骨悚然。尤其在那个时代,也许人格分裂的疯子也是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结局的那一幕,对观众的冲击可想而知。

我们来看看贝茨的不同人格表现。第一是刚刚出现以及平时的模样,此时的贝茨是一个温文尔雅,有礼貌且总是面带微笑的年轻人,很容易博得女性的好感和安全感。第二个则是变成顺从而冷静的儿子的时候,他可以面不改色的收拾凶案现场,应付警察的审问。最后一个则是他扮演自己早已死去十年的老母亲的形象,凶残而冷酷。


贝茨的扭曲,可以说是心理学上俄狄甫斯情结的最好反映。长年的成长过程中,贝茨都缺失父亲,没有父亲对自己的影响,母亲成了他头顶的唯一一片绿荫,这激化了男孩心中的俄狄甫斯情结——对母亲的过度的依恋和爱。而母亲有了其他情人之后,贝茨恼羞成怒,嫉妒逐渐腐蚀了他的内心,爱和恨的交织导致他弑母,而之后的悔恨使得他分裂出来了一个母亲的人格来继续爱自己以及一个听话的童年的人格来享受这份爱。依据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这个分裂出来的“受爱”的儿子,就是贝茨心底的阴影人格,也就是人性深处邪恶而受抑制的一种人格的释放。


男人和女人的斗争


希区柯克总是喜欢用金发女郎出演自己的电影,这部也不例外,同样的,这些金发女郎不仅仅要传达一种美,同时也是希区柯克对女性的不信任的表现。似乎希区柯克是一个批判女权的人,似乎他的思想里有着基督教天然的原罪观——妇女的自由独立其实就是放浪形骸的堕落。


《惊魂记》一系列悲剧的开始,就是在于女出纳的私欲的爆发,她为了和情人的欢乐,为了情欲而偷盗,最终掉入了陷阱之中,引来之后的一系列事件。相比之下,疯子贝茨的诞生,同样是自己母亲强势的母爱和为了情欲的不忠催生的。


正常情况下,男权主导的社会让位给了强势的女权,这就是一切悲剧的起源。虽然这样的女性最终都因为这样的“原罪”而死亡,但是两性关系冲突的真正受害者却成了男性,尤其集中体现在贝茨身上——他成了母亲阴魂操纵之下的一个傀儡,成了高压的女权之下卑微的男性。最后那些心理学家的阐述和贝茨内心的独白,其实倒可以看成是一种对此的开脱,贝茨本身是无罪的,而人格里那个绝望的母亲,才是被铲除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的结局,依然是男权——由贝茨、警察和心理医生构成,对女权的彻底胜利。


被解构的时间


希区柯克的电影虽然都很简陋,场景少,人物少,成本低,但是却并不妨碍其成为世界级的经典。从内在思想上有着极深的逻辑去挖掘,从外在的技术层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其杰出的成就。浴室谋杀案那一个场景,短短几秒钟的事情,被导演用七十多个短镜头将时间彻底解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分解那场刺杀,将恐惧大大的延伸和扩展,让这个短暂的过程变成了漫长而细腻的痛苦。而女出纳在路上行驶,试图甩脱追踪的警察的一场戏,又是对希区柯克本身悬疑理论的一次很好例证:观众看得见的炸弹,却不知道何时会爆炸所带来的恐惧和压力更能带来神经的紧张。


《惊魂记》之后,许多其中的场景被无数后人不断模仿和再创作,甚至范桑特也拍了自己版本的《精神病人》向自己的偶像致敬。但是,却再也没有人能像希区柯克一样,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惊魂的世界。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