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土耳其三部曲:重回失乐园
2011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蜂蜜》捧下了金熊奖,至此,土耳其著名导演塞米·卡普拉诺格鲁的梦土耳其约瑟夫三部曲终于完成了欧洲三大影展的巡回,并且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通过《鸡蛋》,《牛奶》,《蜂蜜》三部充满梦境般诗意的影片,卡普拉诺格鲁呈现出了一个味蕾丰富的土耳其,宛若梦幻般的诗篇与回忆。
三部曲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约瑟夫的一生展开的,所不同的是,第一部《鸡蛋》讲述的是中年的约瑟夫,第二部《牛奶》则是青年,最后的《蜂蜜》是童年,倒叙的故事,倒叙的人生,以约瑟夫的成长,来展现土耳其的人情风貌和历史变迁。
《鸡蛋》里,早已在伊斯坦布尔定居多年的约瑟夫已经渐渐和过去的乡村分离开了,早已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城里人。他开了一家旧书店,并且也逐渐放下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写诗的梦想和兴趣,生活归于平庸和无聊。乡下年迈的母亲去世了。虽然一万个不情愿,约瑟夫还是不得不动身回去料理后世。故乡的淳朴和落后,离约瑟夫已是如此遥远。他厌倦了那些繁琐的礼仪习俗,也难以再融入依然记得他的故乡怀里。倒是对一直照顾自己母亲的女孩,让约瑟夫麻木的心底渐渐产生了爱意。
《牛奶》里,年轻的约瑟夫在失去父亲之后,只能依靠和母亲相依为命成长。家里的经济支柱主要是贩卖牛奶。年轻的约瑟夫喜欢写诗,可是在这个贫困落后的小镇里,似乎并不需要这样一种爱好。诗人的梦想和贫乏的物质之间的矛盾让约瑟夫苦涩。不过,最让这个年轻人深深受伤和困惑的却是他偶然发现了自己的母亲和铁路站长之间的私情。
《蜂蜜》回望的是蜜一样甜美的童年。约瑟夫的父亲总是带着约瑟夫去山里采集蜂蜜,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约瑟夫的学业和家庭。在学校里,也许约瑟夫很愚笨,但是老师却处处帮助约瑟夫克服自己的缺陷。童年的约瑟夫天真无邪,也许也几乎无法理解生活有多么艰辛。但是,打击也随之突然降临,父亲在一次爬树采蜜的时候不慎衰落而亡。只剩下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约瑟夫。
梦土耳其三部曲,其实就是一个现代人怎样去回望乡土的历程。约瑟夫从一个乡下的土小子,一点点成长,脱离了养育自己的乡村,拥入城市的怀抱,直到逐渐遗忘和疏离了乡土,然后再次慢慢找回那种失去的感觉。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就是现代文明和传统之间的矛盾。土耳其的乡下,依然是几千年的传统根深蒂固的地方,各种仪式,迷信,宗教,优美的风光,淳朴的农民。而城市里,如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灯火迷茫,文明而冷漠。《鸡蛋》开篇里中年约瑟夫枯燥寂寞的城市生活和《蜂蜜》里优美青翠的森林以及《牛奶》开篇里的土著祛蛇的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脱离了“根”的约瑟夫,以这样一个三部曲,讲述了其怎样一步步远离,又怎样找到回归的希望的。
《鸡蛋》名为鸡蛋,正是来源于那不产蛋的鸡。“鸡不产蛋,诗人不写诗”也暗示了梦想成为诗人而进城的约瑟夫最终还是被一点点磨掉了梦想,安于现状的生活。约瑟夫进城,转变,缘由在于对诗人的梦想,对母亲的失望。进城之后,城市并未给予自己梦想实现的途径,反而让过去热衷写诗的年轻人很多年不再有此念头。对母亲的情感,则也渐渐被冷漠取代。《鸡蛋》最后,在仪式里,约瑟夫对少女产生了爱的萌动,正可以看做是一种过往温暖复苏的象征。
《牛奶》是最集中展现约瑟夫转变和揭示另外一个主题的地方——土耳其这个大背景的宏观。通过三部曲的对比,我们会发现约瑟夫的成长的背景,也是土耳其城市化的进程。约瑟夫只不过是这个进程洪流里一个代表罢了——都失去了对自己“根”的记忆。约瑟夫的家乡,在《蜂蜜》里,几乎都是山岭野外;到了《牛奶》里,小镇已经初具规模;而《鸡蛋》里的老家,已经十分现代了。正是这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让那些古老的传统逐渐消亡,祛蛇的那一幕才会如此触目惊心。也正是经济的发展,才渐渐没有了原始的采蜜人,没有了原始的牛奶生产者。约瑟夫家庭的变迁,约瑟夫的成长,和时代的变化是咬合的。
最后谈谈这个三部曲的风格。和许多电影大师一样,也和土耳其另外一个近年来蹿红的电影导演努里比格锡兰一样,卡普拉诺格鲁十分偏爱长镜头的使用,而且充满了诗意。锡兰的长镜头显得较为清澈,而卡普拉诺格鲁则多了一层水蒙蒙的空灵。从自我上来说,卡普拉诺格鲁走的更远,更有个人风格,也是更彻底的“作者电影导演”。三部曲的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剧情被最大限度的淡化,拉长成了浓浓的诗。以山水风景为主的空镜头,也带来了留白的想象力。这一切,就像一只新鲜的鸡蛋那样清爽,像刚刚挤出的牛奶一样芳香,像初酿的蜂蜜那样回味无穷。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