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书评:亡魂的独白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纵览网

我孤身一人,独居在一个呜咽不已的世界,我的灵魂是一片凝定的浪潮。——爱伦·坡


在夜里,无数纠缠着我徘徊不去的过去的幽灵中,最难以排遣的就是长存于我内心的那份空虚。——迈克尔·康奈利


从1841年,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发表,标志着侦探小说的诞生。到如今,仅仅短暂的一百多年,侦探小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门类,发展十分迅猛,拥有了非常广泛的读者群,派系亦日渐复杂。但是侦探小说天然的属性,又决定了推理和技巧的有穷,无数的段子,机关已经被绞尽脑汁的想完了,手法也越来越局限,尤其对完全建立在推理技巧上的侦探小说更是如此。


所以,后来的侦探小说家,还想走本格派或者古典路线,只能叫苦不迭。相比之下,以迈克尔康奈利、雷蒙德·钱德勒等人构建的第三代侦探小说,将书本的魅力从过去的推理偏向到气质和内涵上来;从叙事的巧妙,情节的布局精心变成了人物的塑造和社会的描摹。


一如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生”,很快就将一股黑色的气息喷到了读者脸上。全书的基调,也基本笼罩在了这个黑夜之下。压抑、绝望、孤独、苦闷、痛苦、扭曲和肮脏。


全书的故事是充满伤感和压抑的,记者约翰·麦克沃伊长期和家庭之间关系紧张,尤其是自己的亲哥哥肖恩,而肖恩是一名侦办凶杀案的警察,在查办一桩残忍的断头案时,突然死亡,并且留下了爱伦·坡的一句诗歌。人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压力过大,以致崩溃。但是以约翰对哥哥的了解,他不接受这个结论,怀着对哥哥的沉重的负罪感,他决定单枪匹马调查这个事情。却挖掘出了一个以警察为猎杀目标的连环杀手,他不断作案,以爱伦·坡的诗歌为遗言,伪造了一场又一场警探的凶杀。而这背后的真相,更是如此的辛酸和扭曲的过往。


与传统那些经典侦探小说里的主角不同,无论是福尔摩斯亦或是神探波罗,都是一个扁平的正义使者,是一个带有某种魔鬼烙印的“超人”,是一个不真实的角色。而康奈利等人的硬汉侦探小说作品里,这些主人公往往都是很真实的,有很多的内心描写和情感流露,有着自己的倔强以及性格中显著的缺陷,卑微而孤独的生活在一个黑色的世界里。


和电影节风气浓烈的黑色电影一样,这一代侦探小说都有着一个十分腐朽黑暗的社会背景,黑夜亦或是阴霾的白昼永远是故事的核心舞台,渺小的人物在这些扭曲的压抑下变得更加卑微和疏离,孤独寂寞无处不在。冰冷荒芜的寒冬,萧索疏离的城市,无尽的夜色,鬼魂一般的回忆,痛苦麻木的人生,构建了小说的主要枝干。


《诗人》是一个十分杰出的代表,所不同的是,它植入了更多爱伦·坡的文学元素,既是一种遥远的致敬,更为全书增添了一份亡魂般的气质。如果反观曾经爱伦·坡的诸多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实侦探小说的源头本来就是一体的,气质与推理并存,如同两条互相缠绕的线一样,只不过后面互相分离,并且一度因为《福尔摩斯》的缘故,对情节和逻辑的热衷主导了侦探小说的发展。钱德勒、康奈利等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次回归和纠正。我无意于在此处剧透过多全书的剧情,但是本书中对主人公和凶手以及疑犯几条线之间的叙述,却深刻的刺入了这些人曾经扭曲和辛酸苦涩的童年记忆。


全书几乎没有喜悦和阳光,哪怕爱与性都是浸透着深深的苦涩和压抑。主人公那破碎的家庭以及对死去哥哥的负罪感折磨着他去不断挖掘真相,而女探员悲惨的童年和工作经历又决定了她难以相信和完全爱上某个人。从这个角度去看,他们的苟合是如此的凄凉,就像黑暗与寒冷中两只寂寞而难以相处的小动物不得不依靠在一起互相取暖,却终究不可能生活在一起。


至于凶手和疑犯,则完全成为了这个扭曲世界的牺牲品和病毒,黑暗扭曲了他们,他们又成为了扭曲的制造者。代表正义和审判的警察也好,特工也好,政府也好,都不过是人类丑恶欲望的不同具象罢了。所以,它们都是无法依靠的:要么冰冷无情,要么充斥着激烈非理性的冲动。


以我的眼光来看,这才是侦探小说真正的希望和魅力所在。它如同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切入了这个社会腐烂的肌体,散发出浓浓的恶臭,同时又并未忽视了侦探小说本该拥有的惊心动魄的情节。当屏住呼吸看完全书之后,除了伏案惊叹结局的出人意料之外,读者更多的并不是去回味其逻辑推理如何,而是沉浸在真相背后的悲凉与无奈里——思考的点并不相同,如同一杯浓烈的苦酒,丰富的层次体验,才是最回味无穷的。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