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与哲思的交响:心灯月夜照亮当下修行路
“不悲过去,不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是安详。”
“关闭痛苦,便无所谓痛苦;忘却烦恼,便无所谓烦恼。”
原来,东方佛陀的禅语与西方哲学家的警句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倘若真能做到心系当下,不悲过往,忘却痛苦,关闭烦恼,不贪未来,那么,我们也便如佛陀了。
但是,我们终不能成为佛陀,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生命中不断修行,不也很好吗?
设问,人在江湖,红尘烟火的物质生活中谁没有烦恼?
即使精神有所安放,情感有所寄托,精神世界里谁又没有痛苦?
就连一代文豪巴金也说过:“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
走过千山万水,见惯阴晴圆缺。当现实很无奈时,应该明白,痛苦、忧伤、幸福、快乐都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无力掌控生命就像无力掌控自然一样,不如顺其自然,不急不怒,不怨不争,不气不馁,不攀不比,珍惜拥有,活在当下,心田里有淡淡的花香,随人生四季青黄。
夜。空旷的时空,空旷的大街,我常常是独行人,但从不感到悲怆、从不感到寂寥、从不感到孤独。
因为,信念,足以让红尘生香。它,可以让人飞翔,亦可以让人超脱。
而能超越自我,便可以超越一切。因而,我们似乎也变成了佛陀。
仲春的月夜,是一首婉约的唐诗。
以泼墨的夜空为幕,以闪烁的星星点缀,以垂垂柳叶镶嵌,那一刻,人就沉浸在诗的意境里了。
你看。月牙弯弯地挂在林梢,恰似一盏心灯,将姗姗来迟的夜点亮。
此时,月如钩,使人虽然身处春天,也可想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月。 只是不知它能否钩得住那些在深夜里飘浮的思绪?和它一起瘦的,还有在水一方思念的佳人。
我爱月,是因为人的烦恼、幽思,好像都会在温婉的月色中得到寄托与稀释。
有人说,月色如诗,但是,诗在远方,诗在唐朝,而我们只能在近处生活,在现在生活。
都市里的人,大多用匆忙的脚步去丈量生活,已渐渐习惯了阑珊灯火和钢筋森林的喧嚣,已渐渐习惯将清澈的心灵湮没在万丈红尘。虽然亘古不变的月还是那么温雅,那么含蓄,不曾改变过,但谁还会抬头望月,谁还会向往远方,谁还会读诗、写诗?
此时此刻,当我遥望月时,唐朝的诗人们好像正从过去的光阴中向我走来,一种神圣诗意的感觉油然而生。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