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定风波》我顿悟:这两个字才是人生至境

发布时间:2025-04-18    来源:纵览网

《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全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简短却意境深远,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在风雨交加中勾勒出一幅淡然处世的人生哲学。

初读《定风波》,或许会被其优美的词句所吸引,但当我们再次细细品味,便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苏轼那份超然物外、笑对人生的豁达与淡泊。

0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开篇两句,苏轼便以从容不迫的态度,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

在雨中,他没有选择逃避,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乱,反而以一种近乎享受的姿态,继续前行。

这种态度,是对人生无常的接纳,更是对困境的蔑视。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时常遭遇“风雨”?

工作的不顺、家庭的矛盾、健康的挑战……

这些看似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然而,苏轼告诉我们,与其在风雨中颤抖,不如学会在风雨中歌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接受,去化解。

因为,真正能够击垮我们的,不是外界的风雨,而是内心的恐惧与不安。

0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苏轼以极其朴素的生活场景,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价值观。

在他看来,无论是竹杖芒鞋,还是宝马香车,都不过是行走的工具,重要的是行走的心态和目的。

在风雨中,他选择了最简朴的方式,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轻松。

这不禁让人想起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

我们渴望拥有更好的房子、更豪华的车子、更昂贵的包包,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真正带来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真正的幸福,往往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03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在经历了风雨之后,苏轼迎来了春天的温暖和阳光的照耀。

这里的“料峭春风”和“山头斜照”,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风有雨,也有阳光和温暖。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和机遇。

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困难时,不妨想想苏轼的这份豁达。

不要一味地沉浸在痛苦和绝望中,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为,每一次的风雨过后,都有可能出现彩虹和阳光。

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不失去信心,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04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苏轼人生哲学的最高体现。

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之后,他回首往事,发现那些曾经的困难和挑战,都已经成为过去。

现在的他,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再为外界的变化所动。

这种境界,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它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故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不被外界所干扰和左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05

再读《定风波》,我顿悟到:人生至境,终归于“淡泊”。这里的“淡泊”,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更是对名利地位的淡泊。

在苏轼看来,人生就像一场梦,名利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名利所困,为了升职加薪、为了名利双收而疲于奔命。

我们忘记了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忘记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和追求。

当我们学会淡泊名利时,无论是独自一人在书房中阅读的静谧时光,还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体验……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却能够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06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再次回到《定风波》的怀抱中,去寻找那份被遗忘的淡泊与宁静。

让我们学会在风雨中歌唱,在困境中微笑;

让我们学会放下名利和欲望的包袱,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至境,终归于淡泊”的深刻哲理。

愿我们都能以一颗淡泊之心,笑对人生的风雨和阳光;

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