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摆摊卖鸡爪的知名香港女星,我觉得失业也要趁早

发布时间:2025-04-15    来源:纵览网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

香港TVB女演员陈思齐去市场摆摊卖鸡爪了。

作为TVB的御用女配,陈思齐的决定让很多人惊讶。

一方面她在TVB拍过很多爆剧,比如:《学警出更》《迎妻接福》《搜神传》《公主嫁到》。

一方面她还是曾经的香港小姐,拿到了当时的“完美肌肤”大奖。

但这几年,香港电影业不太景气,很多明星纷纷下岗再就业。

摆摊的摆摊,当服务员的当服务员。

比如之前洞见君写过52岁的资深演员戴耀明在餐厅打工。

作为TVB的金牌绿叶,戴耀明从业三十多年,拍过上百部影视剧。如今随着TVB的没落,不得不在餐厅打工维持生计。

还有香港女星梁珈咏,因为演戏的机会太少,选择在商场摆摊卖小饰品。

当然也有一些转行比较成功的。

比如:演员陈键锋跑去当了一名大厨。

演员朱千雪转行为一名律师。

香港小姐麦明诗转型成为一名跨国公司的商业顾问。

其实香港影视行业的没落早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有人早早打算,早早转型。

有人却在大船即将倾覆的时候,才急忙脱身。

要我说,失业这件事,也是要趁早。

趁着年轻,有时间,有心气,才有可能搏一个更好的未来。

等到大船将倾的时候再跳船,多半会比较狼狈。

01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颇为感慨。

毕业之后,他顺利去了当地设计院上班。

十几年前,设计院绝对是个香馍馍,每年光年底的奖金就十几万。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地产行业不景气,设计院的活越来越少。奖金很快降到几万,收入大幅度缩水。

我之前就劝他,希望他早点转行。

但是他想着毕竟稳定,熬一熬总会好的。

结果一熬就是四五年,如今日子比以前更难,每个月到手只有几千块的底薪。

最重要的是,他年纪已经太大了。

如今上有老下有小,也不敢轻易辞职,做了十几年的设计,再转行也不知道干啥。

就只能空闲时间打打零工。跑外卖、跑滴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每个行业有周期,这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

在行业红利期的时候,当然是衣食无忧。

但是一旦遇到行业下行,就需要早做准备。

我十多年前在传统媒体行业,做到了某知名刊物的副主编。

当时传统媒体有多火呢?

广告商来投广告,都要提前预约。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是很快新媒体行业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

当时很多人都在观望,觉得自媒体不一定能成气候。但是我却觉得大势所趋,不是人力可以阻挡的。

于是我选择改行,投入到新媒体行业中来。

眨眼间,十年已过,过去的传统媒体几乎已经凋零殆尽。

但是十年间,我却已经翻身上岸,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跃迁。

作家九边说:如果迟早要面对一个问题,不如早点面对。

有十来年的思考时间,总比只有几个月强。

单身的时候思考这类问题,总比拖家带口还背着车贷房贷强。

失业这件事,宜早不宜晚。深以为然。

很多人总是恐惧改变,明明知道未来是条死路,却依然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温水煮青蛙,等到温度升上来,再想跳出来就晚了。

早一些失业,早一点脱离一个衰败的行业,尽快完成人生转型,才能迎来人生的转机。

02

这几年互联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保安,少走四十年弯路。

意思是说:既然早晚要失业去当保安,不如一步到位,现在就去。

这是年轻人在压力下的躺平与自嘲。

但是我想说:保安这类工作是没有任何成长可言的。这是一个完全没有门槛的职业,谁都可以去做。

我那小学毕业,年近60的二大爷依然在这个岗位发光发热。

你从三十岁做到六十岁,并不比59岁上岗的大爷更有竞争力。

不只是保安,很多行业都是如此——缺乏成长性。

看过知乎的一个问答:哪些职业是不能碰的?

其中有一条就是:一定要远离那些无法让你产生复利的职业。

那些可以在时间上、技能上、资源上累积优势的工作,才是好的工作。

如果不能,那就必须尽早放弃。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早年在出版社当印刷工。

每天累死累活挣一点辛苦钱。

有一次,他因为太累了,不小心打了个盹,结果手指被卷进了机器里,差点残疾。

受伤之后,他换了一份工作。

他跑去当摄影师助理,结果发现只能当打杂的,帮人扛东西,什么也学不到。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自学考试,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的文凭。

并且自学了剪辑、配音等技能,转型去做了记者,后来又从记者做到了主持人。

2010年的时候,他抓住了《非诚勿扰》这档节目,成功跻身主持界的金字塔尖。

这位年轻人,就是孟非。

听过这样一句话:比挣钱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值钱。

如果一份工作让你没有任何提升,让你失去了增值的空间,那就一定要尽早放弃。

主动让自己失业,好过未来让自己难受。

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拥有一个更清晰的未来。

03

前几天,67岁的香港老戏骨鲁振顺控诉TVB说:洗碗工都比我赚得多。

曾志伟出来回应说:没有人能演到老,大家觉得需要离开就离开。

话虽然扎心,却说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没有什么工作是永远不变的,没有人可以守着一份工作干一辈子。

如果行业不景气或者没前景。与其守着一起慢慢沉陷,不如主动失业,去寻找新的机会和可能。

1. 修炼跳船力

财新传媒总编辑王烁说过一个有趣的概念:跳船力。

意思是说:在大船将要倾覆的时候,一定及时跳船下海,不要和船一起沉没。

那如何才能保持跳船力呢?

那就是保持开放性,不要一直待在船舱里作业,有事没事去甲板上看看。

在工作之余,读一点没用的书,看一点没用的风景,学一点没用的技能,认识一些新的伙伴。

只有这样,才能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才不至于被沉船拖入旋涡。

2. 培养迁移力

我们公司最近要做一本新书,对接的编辑之前是做营销出身的。

她有个寻常编辑没有的长板,就是对市场的把握非常精准,策划的书往往更容易出爆款。

在选题和内容方面,她给了很多更贴合市场的建议。

她之前做营销很不错,如今当编辑也是如鱼得水。

我觉得她的跳槽就非常成功。

职业规划里有一条原则是: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

意思是说:要保持连续性,不要把过去积攒的经验全部抛弃。

但这条原则的实质,其实是迁移力。

把上一份工作中的长板嫁接到下一份中,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现在都在讲跨界、混搭。

很多时候,1+1往往可以产生大于2的效果。

明晰自己的长板,培养迁移力,往往可以成为一个人在职场获胜的法宝。

3. 学会终局思维

曾鸣教授提出过一个词——终局思维。

意思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一件事如何决断的时候,就加一条时间的辅助线。

如果你不知道现在是否要主动失业,就想想五年之后,你还留在这个行业、这个公司,人生是走上坡路还是走下坡路。

如果是走下坡路,不如现在就离开。

人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年龄一旦过大,可能就错过了最佳的窗口期。

加上时间这条辅助线,考虑下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才能做出更有利的判断。

4. 学会走出去

经常看到一些新闻,一个人投了几十上百份简历最后颗粒无收。

其实大部分人跳槽转行,都不是靠简历,而是推荐。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老板,你需要招一个人,最优先的选择肯定是合作多年,已经建立起充分信任的人。

其次就是身边人推荐的熟人,再然后才是通过简历招聘。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工作之余,多建立社会关系,多认识一些人,争取被推荐的机会。

如果实在是拿不到推荐,再去投简历。

04

看过一个故事:

1985年的时候,英特尔还是一家生产存储器的公司。

但是在和日本企业的竞争中,英特尔的存储器业务已经进行不下去了。

当时的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问CEO摩尔:

再这样下去,你猜董事会会做什么?

摩尔说:他们会开掉我们,找一个新的CEO,然后放弃存储器业务。

安迪·格鲁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开掉自己,然后自己去当那个新的CEO。

1986年,在摩尔的领导下,英特尔正式放弃了存储器业务,进入微处理器的新时代,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与其等着被人裁掉,不如主动寻求转机。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主动拥抱变化的人,跟着时代走,被动接受的人,被时代拖着走。

早一点醒悟,人生才不至于陷入泥淖。

早一点抢占先机,人生才能迎来新的可能。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