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冯笔下的慈城四季:乡愁与文化的时代书写
“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灵动着,又迷离着,似近似远,若有若无,可是当你用心去捕捉它时,它却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冯骥才先生笔下对春天的细腻感知,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4月21日冯骥才祖居博物馆“乡愁归处——爱的四季·冯骥才作品春日朗诵会”的诗意之门。
朗诵会现场(慈城镇供图)
本次朗诵会以四季更迭为时间轴,以乡愁情思为情感线。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里,节选冯骥才的文学作品《春天最初是闻到的》《苦夏》《秋天的音乐》《过年书》等进行朗诵呈现,同时选用冯骥才创作的绘画作为主题背景,创新性地将诗歌、乐器、戏剧、民俗、音效等艺术形式巧妙地杂糅于一体,呈献出一道诗意的、创意的、情意的文化春馔。
活动在悠扬的手碟声中缓缓开启,那灵动的音符,似是春天里第一缕轻柔的风,又似山间潺潺流淌的溪水,带着春日的清新与希望,将现场观众的心绪缓缓引入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来自宁波广播传媒的主播们站在春天的香樟树下,在葱绿的菜园里,在沧桑的古井旁,用声音做筏,以深情摆渡,传递大冯文字中的四季情怀。
朗诵会现场(慈城镇供图)
“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那炽热的阳光、聒噪的蝉鸣,还有人们在夏日里挥洒的汗水、为梦想而奋斗的坚持,都随着朗诵者的声音,在观众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河湾、山脚、烟光、云影、一草一木,所有细节都浓浓浸透你随同音乐而流动的情感,甚至它一切都在为你变形,一幅一幅不断移动的江南水粉画。”朗诵者的声音,如同秋日里的一缕微风,轻轻拂过观众的心田。那金黄的落叶、丰收的喜悦,以及秋天里蕴含的淡淡忧伤,都被一一诉说。这时,一阵风忽地吹过博物馆后院的竹林,激起与秋季相似的凉爽。
“人生中的每一刻,都是时光的馈赠。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穿梭,经历着春的生机、夏的热烈、秋的收获,最终迎来冬的沉淀。时光,它匆匆流逝,却又在不经意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与展望交织在一起,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与珍贵,引发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后院这么一个清新宜人的春日花园,观众闭上眼,便能感受到四个不同季节悄然而至的惊喜,那丝丝缕缕的芬芳,伴着忽起的微风,仿佛是岁月的歌声,诉说着乡愁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力量。“我们每次在创作春日朗诵会的过程中,都能从冯骥才先生身上挖掘更多的东西,对他产生全新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更多不一样的形式,将本地的民俗乡愁和文化,推广给更多像冯骥才先生这样祖籍在宁波的名人,让他们更好地拾起乡愁。”表演者邬宵蕾说。
冯骥才画作(慈城镇供图)
自2017年首届活动启幕以来,“乡愁归处”春日朗诵会已成功走过七个春秋,成为慈城乃至宁波全民阅读领域一张熠熠生辉的亮丽名片。多年来,这场朗诵会宛如一座坚实的桥梁,以诵读为纽带,传递着人们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与对生命的深刻哲思,凝聚起全民阅读的强大力量,让书香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慈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依托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及抱珠楼,聚力聚焦“我陪孩子读经典”这一宁波全民阅读品牌,大力弘扬区域特色文化,努力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宁波书香之城的建设步伐,“在与冯骥才作品的深度互动中,深入剖析乡愁的丰富内涵与深远意义,让乡愁文化如春雨般润泽青春慈城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事业蓬勃发展,携手共建书香满溢的美好社会。”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