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吃沙"青年带动4万人次为家乡筑起绿色长城
凌晨五点,甘肃民勤的天际线刚被第一缕微光划破,帐篷外已经响起窸窣的脚步声。27岁的仲麟弯腰钻出低矮的帆布门,裤脚沾着昨夜未干的露水。他抬头环顾四周——起伏的沙丘像凝固的浪,风一吹,细沙顺着坡面簌簌滑落。他熟练地拍了拍鞋面的尘土,拎起水壶,开始新一天的行程:两万步,从日出走到日落,只为把一棵棵梭梭苗种进这片看似寸草不生的荒漠。
1997年,仲麟出生在民勤县西渠镇丰政村。童年的记忆里有两种味道最鲜明:一种是蜜瓜切开时涌出的清甜,另一种是沙尘暴卷起的土腥。父亲常把蜜瓜装车,天不亮就赶往县城,盼望卖个好价钱;可一场突如其来的黑风,就能让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那时候,他不懂什么叫“荒漠化”,只知道风一起,眼睛睁不开,嘴巴里全是沙。
2020年,大二暑假,他揣着做电商攒下的第一笔钱,回老家买了500株梭梭苗。父亲看着儿子把树苗扛进沙窝子,叹气:“你这是把大学又读回沙里了。”仲麟笑笑:“书要读,沙也要治。若等有钱了再干,一辈子没钱咋办?”
结果第一次,他挖的坑太浅,浇的水太少,半个月后树苗倒了一大片。风把枯枝吹得东倒西歪,像一场无声的嘲笑。那天夜里,他一个人蹲在沙丘上,四周只有风声。他想起爷爷说过的话:“在民勤,能把树种活的人,才算把根扎下了。”
失败没有劝退他,反而让他学会敬畏。2022年初,仲麟干脆把帐篷扎进了沙漠腹地。每天清晨五点,他准时打开笔记本:气温、风速、沙层含水量、蒸发量……密密麻麻的数字记了厚厚三本。他发现,腾格里沙漠的沙粒粗、渗水快,树坑必须“双40”——直径40厘米,深40厘米;栽一株苗要注水两次,才能确保根系喝饱。他还把株距定成2米、行距4米,南北向种植,让每一行树都成为挡风的墙。
三个月后,梭梭的成活率冲到了90%。那一刻,他躺在沙丘上,望着湛蓝的天,第一次觉得风没那么刺脸了。
树苗站稳了脚跟,仲麟的直播间也搬到了沙漠边缘。手机支架插在沙里,背景是一望无际的金黄。他切开蜜瓜,晶莹的汁水顺着指缝滴落:“朋友们,沙漠里长出的瓜,甜得像加了糖霜!”弹幕刷得飞快,一箱箱蜜瓜从民勤发往全国。
“每卖出一箱,70%的利润回流治沙。”这句话他挂在嘴边。有人质疑作秀,他不多说,只把后台流水和树苗采购单甩进评论区。数字不会撒谎——两年里,直播带货为治沙筹来300多万元,4500亩荒漠因此披上了绿装。
2024年初,网络综艺《种地吧》的导演拨通了他的电话:“我们想来和你一起种树。”半个月,18万棵梭梭苗在沙漠里排成整齐的方阵。节目播出当天,仲麟的手机响到手软——上千条私信,全是“怎么报名”“我要来”。
他把这些信息一条条整理成表格,发布“请到民勤种棵树”攻略:坐哪趟火车、带什么工具、住在哪儿、吃什么饭。春天,第一批志愿者来了:有背着吉他的00后大学生,有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还有坐22小时硬座从广州赶来的72岁奶奶。他们在沙丘上插下写着自己名字的小木牌,像插下一面面绿色的旗帜。
如今,仲麟的治沙基地能同时容纳200人食宿。早晨五点,哨声响起,志愿者们排队领铁锹,像一支沉默的军队。太阳爬到头顶,汗水混着沙粒在脸上结壳,没有人喊停。傍晚收工,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啃着西瓜,听仲麟讲下一阶段的计划:再扩种2000亩,引进无人机巡护,尝试耐旱果树……
有人问:“这么苦,图啥?”仲麟望向远处,梭梭的枝叶在晚风里轻轻摇晃。他说:“你们看,那些树长一年,年轮就多一圈。我们也一样,把青春刻进这片土地,苦就值了。”
夜深了,篝火渐弱,银河倾泻而下。仲麟钻进帐篷,借着头灯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的数据:步数21347,新栽树苗6210株,志愿者留言327条。写完,他在末尾加了一句话——
“总要有人去做。今天,我们又多了一圈绿色的年轮。”
作者:纵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