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施重税,光伏产业风暴来袭!
在全球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太阳能产业一直被视为希望之光,承载着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美好期许。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却让这一充满前景的行业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当地时间 4 月 21 日,美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太阳能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对来自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太阳能产品征收最高高达 3521% 的反倾销及反补贴税。这一决定究竟从何而来?又将给全球太阳能产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深入事件背后,一探究竟。
贸易保护主义的 “新牌”
美国商务部此次举动,看似突然,实则是其长期奉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又一次体现。近年来,随着全球太阳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美国国内太阳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些美国制造商认为,来自东南亚四国的太阳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对本土产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于是,以韩国韩华 Qcells、美国 First Solar、瑞士梅耶博格、挪威 REC Silicon 等制造商组建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联盟在 2023 年 4 月提交救济请愿书,声称中国太阳能制造商通过东南亚国家转运出口,以规避美国关税,导致美国产品失去竞争力。美国商务部以此为由,于同年 5 月宣布对进口自东南亚四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发起双反调查。经过近一年的调查,最终给出了这份堪称严苛的裁定结果。
税率惊人,企业承压
此次裁定的税率之高,令人咋舌。反倾销税率范围在 0%-271.28%,反补贴税率范围在 14.64%-3403.96%。两项税率叠加,部分柬埔寨光伏企业面临的双反税率最高,达到 3521.14%。这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些在东南亚四国设厂的太阳能企业来说,原本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将面临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成本增加。以一家在柬埔寨设厂的中国光伏企业为例,其原本向美国出口的太阳能组件价格可能在每瓦 1 美元左右,在加上如此高额的关税后,价格将飙升至每瓦 30 美元以上,这样的价格在市场上几乎完全丧失了竞争力。众多企业的订单锐减,利润大幅下滑,甚至面临着停产倒闭的风险。
产业链动荡,“蝴蝶效应” 显现
美国对东南亚太阳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影响的不仅仅是相关企业,整个全球太阳能产业链都被卷入这场风暴之中。从上游的硅料生产,到中游的电池片、组件制造,再到下游的电站开发和安装,无一幸免。由于多家中国光伏企业在东南亚设有生产基地,此次裁定对中国光伏产业冲击巨大。晶科、晶澳、天合等行业龙头企业,其在当地的生产和出口业务均受到严重影响,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产能布局,加速将产能向印尼、老挝及中东等地转移。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相关原材料和设备的需求在地区间发生转移,东南亚地区原本火热的太阳能产业投资热度降温,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则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美国市场,福兮祸兮?
对于美国本土市场而言,这一政策的影响同样复杂。一方面,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此举保护本土太阳能产业,促进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理论上,高额关税将阻挡部分低价进口产品,为本土企业让出市场空间。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导致美国国内太阳能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美国本土太阳能产业在一些环节上成本较高,短期内难以填补因进口受限而产生的市场空缺。这将使得太阳能电站开发商的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计划中的项目可能因为收益无法覆盖成本而被迫搁置。而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阻也将对美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目标带来一定阻碍。
在这场美国发起的贸易风波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全球太阳能产业本应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但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径,却让产业发展之路布满荆棘。希望各国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摒弃贸易壁垒,通过对话与合作,构建一个公平、开放、共赢的全球太阳能产业发展环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太阳能这一 “希望之光”,真正照亮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