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文才免于一死,却遭史书贬低,古代才女的坎坷命运

发布时间:2025-04-06    来源:网络综合

提起中国古代著名的才女,你会想到谁呢?是继承父兄志向,整理并续写《汉书》的班超;还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亦或是号称“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呢?这三位女子的确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才女,且都青史留名。不过,我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在历史上充满争议,褒贬不一,有人赞其文才,有人批其淫媚,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亦有之。她就是被武则天称为“巾帼宰相”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是当时的宰相上官仪。据说在婉儿将要出生的时候时,她的母亲郑氏在梦中梦见了一个巨人,那巨人将一杆秤递给了郑氏,并对她说道:“你肚子里的孩子将会拿着这杆秤称量天下的士人。”

梦醒之后,郑氏开心不已,按照梦境中的预兆,她肚子里的孩子必是一个男孩,将来还能当上大官,评判天下的人才。谁知当郑氏将孩子生下之后,却发现竟然是个女儿,郑氏的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但看着自己这面容清秀的女儿,她心中的失望也很快地散去了。等到婉儿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就凭你这个小丫头,以后也能称量天下士人么?”怀中的婉儿听到这话,却呀呀地叫了起来,好像是在回答郑氏的问题。当时的众人看到婉儿的反应,全都开怀大笑,只认为这孩子聪慧。没有人能够想到,上官婉儿作为女子在今后,真的能执掌一个国家的政务,称量天下的士人。

家道中落,女皇重用,掌握大权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664年,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与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也被牵连,分配进了掖廷之中。但即使在掖廷为奴期间,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1也没有放弃对自己女儿的培养。在母亲的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作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上官婉儿的名声很快就传到了女皇武则天的耳中,尽管她亲自下令杀死了上官婉儿的祖父和父亲,但对于名声在外的上官婉儿,她还是想要见上一面。

仪凤二年(677年),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上官婉儿就这样凭借自己的文才,从一名奴婢一跃成为女皇武则天身边的近臣。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正式登基为帝,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称帝后的大部分诏书,都是由上官婉儿书写。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死里逃生后,上官婉儿更加精心侍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武则天也愈发地重用上官婉儿。

从通天元年(696年)开始,武则天又让上官婉儿负责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上官婉儿的权势日盛,军国谋略,杀生大权,大多取决于她。

成为昭容,侍奉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拥护李唐宗室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神龙政变后,唐中宗复辟,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此时韦皇后和武三思的势力极为庞大,上官婉儿也与其交往密切。史书中更是记载其曾与多人私通,但根据之后出土的上官婉儿的墓志铭来看,她也许并没有史书之中记载的如此不堪。

当安乐公主希望唐中宗李显能废黜太子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时。上官婉儿曾四次向中宗进谏,反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从检举揭发,到辞官不做,再到削发为尼,都没有得到唐中宗准许,最终以死相谏。喝下毒药后,太医紧急救治,才得以保命。最终唐中宗答应了上官婉儿的要求。而上官婉儿也向唐中宗上表,申请从昭容降为婕妤。

政变被杀

景龙四年(710年),李显突然驾崩, 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得到消息的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以禁军官兵攻入宫中,杀死韦后、安乐公主及所有韦后一党。上官婉儿也因此被李隆基所诛杀。

上官婉儿死后不久,便以昭容的身份下葬,并以唐睿宗的名义,为其篆刻墓志铭,还获得了“惠文”的谥号。

上官婉儿墓志铭上如此写道:

巨阀鸿勋,长源远系。冠冕交袭,公侯相继。

爰诞贤明,是光锋锐。宫闱以得,若合符契。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这一诗集如今已经丢失,《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尽管史书上对上官婉儿的评价多为负面,但和上官婉儿同时代的文人,如张说、武平一等对其人其事评价很高,上官婉儿以一介女流,影响一代文风,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她不仅以其诗歌创作实绩,而且通过选用人才、品评诗文等文学活动倡导并转移了一代文风, 成为中宗文坛的标志者和引领者。对于当时文坛的繁荣和诗歌艺术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纵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