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到谈判桌:国际会议如何成为和平工具?
尽管世界大战渐行渐远,但战争硝烟却从未远去。如今新闻中,仍会时不时的有“区域战争”的出现,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群人坐在联合国中“打嘴仗”。
那么,从凡事“诉诸武力”到以“国际会议”解决大部分争端,这种变化从何处开始?要从一场20国混战了30年的团战说起...
三十年战争
17世纪时,荷兰有一位著名画家,名叫杰拉德·泰尔博赫(Gerard Terborch,1617–1681年)。尽管他本人以画肖像画和荷兰上层贵族生活风貌的场景画儿闻名,但他最重要的作品却是一副描绘“国际会议”的作品——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中的《宣读明斯特合约的批准誓词》。有趣的是这位画家也入境了,在最远的左边。
这幅画上共有77个人,当中有六个人正在宣誓。画面描绘的正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一部分——《明斯特合约》批准、宣誓的场景。以此为标志建立起来的,正是近代四大国际体系之一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此后, 遇事“坐下谈一谈”的国际惯例得以建立,即以国际会议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在遥远的东方,从汉朝赶走北匈奴的那一刻起,“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多米诺骨牌”便开始了。匈奴西迁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最终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此后,日耳曼蛮族的一只法兰克人正在西罗马的土地上兴旺起来,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在第三个朝代加洛林王朝时,著名的查理曼大帝不断进行征服战争,形成了东到多瑙河和易北河,西至意大利半岛北部,西南到厄布罗河,北至北海的领土。
在查理曼死后,他的子孙们再次上演了“分裂”的戏码。他们将帝国一分为三,分别是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这些王国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
查理曼帝国三分
但三家分裂,并不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就出现了。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出现的很晚,一直要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在三十年战争之前,欧洲一直有民族的概念,但欧洲的民族国家概念很薄弱。
民族国家是以几个民族形成的政治实体,在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盛行下,封臣只对上一级的封君有义务,国王的权力并不能下达到底层封君那里,王权并不强大,并且税收必须依赖封君。另一方面,中世纪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的教皇权力对于世俗王权形成极大冲击,王权衰微,因而中世纪的欧洲一直没有出现中央集权强大的国家。
在“分裂”、“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中世纪发生战争如家常便饭。十字军顶着“圣战”的名义,进行了前后9次、持续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
而爆发于1618年的三十年战争,起因同样是宗教问题——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一系列新教支持者,与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天主教支持者发生的战争,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
三十年战争的起源是神圣罗马帝国要求波西米亚(捷克)恢复天主教,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新教徒被宣布为暴徒,这些被称之为暴徒的新教群众愤怒的将神圣罗马帝国的使者丢出了窗外。
以此为契机,欧洲爆发了一场绵延30年的战争(1618-1648),先后涉及到的大小国家有20个上下。在为期30年混乱的团战中,新教联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其结果也异常的惨重,德意志各邦国损失了近一半的男性,约有25%-40%的总人口死于战争。其中波美拉尼亚阵亡的人口高达65%。
有感于战争的残酷与混乱,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陆各国决定采取方式来约束这样的行为,这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诞生的契机。其合约由一系列条约组成,包括《奥斯纳布吕克合约》和之前提到的《明斯特合约》。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宣布了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诸多诸侯国独立,脱离神圣罗马而存在,从此这个“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一个帝国的”神圣罗马名存实亡。
它极大的改变了欧洲的格局,老牌的帝国西班牙衰落下来,法兰西获得的洛林的三个主教区被承认,开启了大陆霸主的时代。荷兰得以实现独立,开始了属于它的“海上马车夫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了一系列国家间外交的原则,或者说现代国家关系的起源就是于此。《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后出现了诸多主权国家,这些主权国家的交往原则也被规定,它确定了国家主权平等,领土主权平等,大国不得任意侵略和干涉他国的外交内政,像这种因为宗教选择不同而爆发战争的问题不能在出现了。
并且为了方便各个主权国家的顺利交往,发明了常驻大使馆,在他国的常驻外交使团。还开启了以多国协商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有什么矛盾大家坐下来谈一谈,毕竟“打嘴仗”能解决的还是不要“拼刺刀”。
之后,随着何谈的增多,你甚至会发现有很多《巴黎和约》。因为浪漫这个地方号称浪漫之都,有好酒,气候也不错,比较适合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谈一谈。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继而有“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例如今天联合国“打嘴仗”的日常,正是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贡献。尽管它本身并不能遏制所有的战争,但至少避免了大国间的世界大战。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