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与法国大革命:粮食短缺如何引爆社会变革?
昔日,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流传千年。但同样的故事,绝不只限于国内...
当法国民众因没有面包而饿肚子时,玛丽·安托瓦内特(路易十六的王后)一句:“让他们吃蛋糕吧!”,其影响丝毫不输“何不食肉糜”。
尽管玛丽的“吃蛋糕”之语被认定是杜撰的,但它确实反映了法国人的粮食问题。正是这一问题,助燃了“法国大革命”的熊熊烈火。
法国人因缺粮引发骚乱,历史上早已有之。1529年,法国里昂因粮食歉收而爆发了“大起义”(Grande Rebeyne)期间。
当时,成千上万的人冲进城市,洗劫了富户、摧毁了他们的房屋,最终将市政粮仓里的粮食撒到了大街上。
但是到了18世纪,法国“缺粮”的问题变的更糟...
自18世纪60年代起,法国国王一直受到“重农学派”的建议。他们认为国家的财富完全来自于土地的开发,农产品应该制定更高的价格。
在他们的建议下,法国曾断断续续地试图解除对国内谷物贸易的管制,并引入一种自由贸易形式。但这种模式并未起作用...
1775年4-5月,由于粮食短缺和粮价过高,激起了部分法国民众的愤怒,酿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奏——“面粉大战”。
在3周多一点的时间里,有记录的抢劫谷物的暴动就有300多起。抗议的浪潮此起彼伏,骚乱者冲入凡尔赛宫,接着是巴黎,最后向法国全国蔓延。
因为对法国人而言,在“粮食”上他们受不起任何一点刺激。18世纪80年代的法国,人口比1720年多出了500-600万,但粮食产量却没有实质性增长。
而且法国人主食只认谷物,又降低了用其它食物替代的可能。再加上法国普通民众60%-80%的收入都花在了食物上。
因此,粮食价格的小幅上涨也可能引发紧张局势。
当时,英国农学家亚瑟·杨正在法国游历,见证了当时的情景:
“目前这一切,正使法国处于危急关头。缺少面包是可怕的,每时每刻都收到来自暴乱省份的报告,以及希望军队出动维持秩序的请求。”
显然,“法国大革命”的种子已经播下,不需多久就将“发芽”。
为了应对危机,国王和高层使出了种种手段。当时的法国财政部长雅克•内克尔(Jacques Necker)甚至还打起了感情牌。
他表示:“为了与缺粮的人们站在一起,国王路易十六与下层民众一样,正在吃马斯林面包(maslin bread:一种杂粮面包)”。
但这些显然不足以平息民众的愤怒,特别是革命者已经将“面包”作为武器,将枪口对准国王的情况下。
1789年,有人在策划了“饥荒阴谋”一说,指出法国的饥荒完全是上层权贵蓄意制造,以便抬高粮食价格,从中获利。
这无疑加重了底层民众对国王和上层阶级的仇视,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愤怒的人们攻占了巴士底狱,将法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1789年8月29日,就在《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宣言》颁布的两天后,法国制宪会议解除了对国内粮食市场管制。但此举立即引发了人们对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担忧,为此还酿成了惨剧...
1789年10月21日,面包师丹尼斯·弗朗索瓦被指控“囤积居奇”,将面包藏起来不出售,是“饥荒阴谋”的一部分。尽管听证会证明他是无辜的,但众人还是将他拖到格雷沃广场处以绞刑。
显然,“粮食问题”刺激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但革命并没有结束法国人对粮食的焦虑。或许对这个问题,应该像路易十六早期的经济顾问图格特(Turgot)曾说过的那样:“Ne vous melez pas du pain”——不要干涉面包。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