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惩罚性关税引发美国内忧外患,特朗普面临四面楚歌,全球化趋势下中方笑到最后?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特朗普打响的这场关税大战像是一出闹剧。尽管美国总统曾在不止一个场合明言要在经济对抗中拔得头筹,但看起来,这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买卖。近期的事态发展就让我们不禁怀疑:到底是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先从基本事实说起。特朗普一度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125%的关税,紧随其后便是手忙脚乱地“喊话”中国,诉苦自己没法再继续抬高关税了。这叫人不禁哑然失笑,仿佛他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突然意识到,不管关税数字游戏怎么加减乘除,实质问题才是亟需解决的——也就是谁能承受这场经济对决的代价。
继路透社报道之后,美财政部长贝森特占据了视线中心,他以一种几乎模棱两可的口吻提到美中双方目前关系良好。为何如此态度暖昧?大概因为无论是在利益施压或相互尊重上,这场战争的基调已悄然改变。美国的内部分歧体现得尤为明显,特朗普自说自话,中方则否认有过任何实质性谈判。德国的媒体对此分析得相当透彻——不仅指出了特朗普策略的失败,还点明这场博弈中,中国或曰全球其他国家获得了机遇。
例如,比亚迪作为不在北美市场销售汽车的公司,却因这场经济争斗意外得利。美国对欧洲的汽车关税制约,反而为空出了属于比亚迪的市场空间。这些低调的变化或许没有被初露冰山一角的人们所察觉,但它们却似乎暗示着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让步的可能性。
实际上,特朗普面对的也不仅仅是外界压力,还有来自国内的重重阻碍。沃尔玛、塔吉特等零售巨头先后向白宫表达不满,并警告若关税政策不变,美国民众将面临生活必需品短缺的局面。难怪德国《图片报》认为特朗普正处于守势,而《明镜》更是直言,这样的关税策略会把全球经济带向深渊。
然而,特朗普的行为也透露出一种微妙的悖论。他一方面想通过关税施压重塑所谓的“世界强国地位”,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某种“服软”和解的姿态拉回谈判桌。美国海关“偶然性”的系统故障刚好让豁免某些关税成了可能,这种时间上的“巧合”让人不由得猜测背后的动机。难道这是向其他国家传达的和解信号?还是一种无声地认输?
与此对应的是,特朗普对电子产品关税的豁免政策,尤其是对涉及中方出口的部分。这无疑是在向中国示好,希望借此打开一个口子进行更深入的对话。然而,美国内部的傲慢和侥幸心理似乎仍未消散——他们期盼中方能作出妥协,让出一些利益以缓解政治与舆论双重压力。
那么,真正的结局是什么?不妨大胆猜测:美国终究要在这场游戏中失去更多。中方并未因美国的步伐而被牵制,相反地,更像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完成反制。特朗普及其团队的形式主义和数字游戏为短期内的谈判制造了种种障碍。然而,当现实的经济压力逐渐显现,或许美国会发现,“打疼打痛”之际,早已没了退路。
没有什么合约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也是因为谈判桌上有人坚持站在错误的一边。中美贸易战何去何从,最终需要的是一场清醒而诚实的对话。而这,不仅关乎两个大国的未来,也涉及他们所处的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前景。希望无论是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还是冥顽不灵的支持者们,都能在激烈的经济与外交交锋中看清现实,找到一条合作共赢而非对抗性的道路。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