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伦理审查为科研项目“吹哨”
中国研究团队伦敦时间3月26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世界首例将基因编辑猪的肝脏移植到脑死亡人体内的成功案例。这项研究的手术方案先后通过相关的学术委员会、伦理委员会等论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项进行,将有助于解决移植器官短缺问题。《自然》网站相关报道表示这是“将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的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医学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辅助生殖技术研究风起云涌,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中的漏洞,加大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履职力度,为存在问题的科研项目“吹哨”,真正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让科学技术在伦理框架下有序健康发展。
加强伦理治理的必要性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该有利于社会和民众、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的科技伦理原则。在全球化科研合作日益深化的今天,伦理审查体系的建设不仅锚定国家科技发展方向,也关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信誉和公信力。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2020年10月,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生命科学、医学伦理、人工智能三个分委员会。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了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要求、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为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2023年,《涉及人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也相继印发。不难看出,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伦理治理,对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也越来越严格。
现实中的伦理审查问题非常复杂。知情同意过程的伦理审查,主要审查知情同意书,而实际情况常常是把知情同意变成了签字确认的过程。知情同意书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英文缩写过多,存在风险告知不完整、避重就轻、过于肯定治疗效果等问题,研究参与者的健康和权益受到损害时,常用补偿代替赔偿。有研究参与者误认为只要参加试验就不能退出,说明告知过程不充分,没有给研究参与者充足的提问和考虑时间,就草草完成了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而招募广告的隐患和麻烦更多,比如,在没有解释“该临床研究是试验性”的前提下,就把某种术式称为“新疗法”;招募用语暗示该术式有优于其他治疗方案的疗效,夸大获益或淡化风险。例如,某招募材料中写道,“据报道,这种新疗法受益的患者近50%,达到疾病的完全缓解,术后不良反应较小”。这样的表述夸大其词、侧重受益、淡化风险,带有明显的暗示性。由此可见,伦理审查不仅是科研合规性的保障,更是科技向善的重要基石。伦理审查的本质是确保科技创新不损害个体权利或公共利益,尤其是人类基因、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研究的潜在风险可能超越当前认知,建立健全伦理审查机制,是确保科技合理运用的重要手段。
伦理审查不仅是对科研项目的批准或否决,更是一种动态监管机制。在科研进展的全过程中,伦理审查委员会应定期跟踪,确保研究的执行符合最初设定的伦理标准,并及时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伦理风险。这种持续性监管能有效避免研究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伦理偏差,使伦理审查真正发挥监督作用。
伦理委员会面临的挑战
尽管政策层面已有较完善的框架,实践落实仍面临挑战。伦理审查委员会委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审查工作的质量与效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难度和热点,坚持以多种形式,邀请国内外医学伦理学界的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同时组织和参与科技创新伦理审查培训。不同医疗机构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审查标准、执行程序、研究参与者保护等方面还会存在差异,致使伦理审查的同质化受到挑战。因此,如何使伦理委员会具备更高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是未来亟待解决的议题之一。
“伦理学太保守,阻碍了我们的科学‘创新’!”和临床专家在一起时,很多伦理学者常会面临这样的责难。其实,临床试验涉及研究参与者,保护好他们既是伦理学家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也是研究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伦理审查委员会和研究者都要格外谨慎。伦理审查委员会通常会指出项目存在的伦理缺陷,并提出积极的修改建议,帮助研究人员完善研究的伦理学考虑。他们绝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科技伦理治理在最近几十年里出现了三大显著变化。在领域方面,由生命科学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比如当下人们高度关注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在内容方面,由相对聚焦的伦理议题扩展到更广泛的伦理、法律和社会议题;在治理方面,从更多依靠科学界自我规范向强调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转变。
医学科技伦理研究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并值得我们用一生来践行的事业。它不仅关乎科研的正当性,更关乎科技向善的初心。只有通过持续优化伦理审查机制,加强伦理教育与培训,才能真正实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同时,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完善,提升科研人员的伦理意识,提高公众对伦理问题的认知。
未来,医学伦理审查还会涉及更多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例如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结合,使伦理审查更加全面、科学和合理。伦理委员会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适应时代进步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为医学科研提供更加可靠的伦理保障。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