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女议员窜港被拒,自称被羞辱,英外长要求中方解释
2025年4月,一则“英国反华议员访港被拒入境”的新闻引发国际热议。65岁的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韦拉·霍布豪斯(Wera Hobhouse)以“探亲”之名赴港,却在香港机场被拒绝入境并遣返。她自称“被羞辱”,要求中方解释;英国外交大臣拉米亦高调施压。然而,中方的回应仅14字:“入境事务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霍布豪斯此行声称探望在香港工作的儿子和刚出生的孙子,但香港入境处的审查仅5小时便得出结论——“不符合入境条件”。其丈夫顺利入境,而她却被遣返。霍布豪斯在社交媒体控诉:“这是1997年以来英国议员首次被香港拒绝入境。”
香港特区政府对入境政策的执行精准而明确。霍布豪斯是“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IPAC)核心成员,该组织长期以“人权”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推动对华制裁;她曾公开支持香港修例风波中的暴力行为,炮制涉疆“强迫劳动”谎言,甚至要求英国政府对华实施制裁;2021年,中国已对IPAC成员实施制裁,霍布豪斯虽未被点名,但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
港府的行动绝非偶然,而是依法依规的必然结果。《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4条明确规定,港府有权对入境、逗留和离境实施管制。霍布豪斯长期触碰中国主权红线,其被拒入境,恰是“对事不对人”的精准执法。
英国要求中方解释的“义愤”,在国际法和现实逻辑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国际法明确规定,入境管理权属于国家主权范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常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外国公民入境,甚至包括普通游客;英国自身亦频繁拒绝“威胁国家安全”者入境。例如,2023年,英国以“间谍风险”为由拒绝多名中国学者签证。
2019年修例风波后,香港国安法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霍布豪斯曾公开支持乱港分子,其入境可能对香港安全构成潜在风险;港府未“一刀切”禁止所有英国人入境,其丈夫的顺利通关证明,政策仅针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特定个体。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简短有力,直指核心:“入境事务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这一表态既捍卫了法律尊严,也避免了落入西方“舆论陷阱”。
霍布豪斯事件折射出英国对香港的复杂情结,其本质是殖民历史的“未愈伤疤”。
港英时期,华人被剥夺政治权利,英国官员却享有特权。霍布豪斯声称“被羞辱”,实则是未能延续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姿态;1997年后,香港GDP增长超3倍,法治与社会秩序显著改善。英国部分政客仍以“教师爷”自居,企图通过干涉香港事务维系影响力。
英国脱欧后急于重塑全球角色,却陷入对华“经济依赖”与“价值观外交”的矛盾。2024年,中英贸易额达800亿英镑,英国工党政府多次表态“不愿脱钩”,但部分政客仍以香港议题对华施压;英国试图借“五眼联盟”抱团对华,但成员国利益分化。例如,新西兰多次拒绝在涉华声明上签字,显示联盟内部裂痕。
霍布豪斯事件不仅是中英双边摩擦,更是全球格局变迁的缩影。
西方政客将香港国安法污名化为“压制自由”,却对本国《反恐法》《国安法》视而不见。例如,美国《爱国者法案》授权政府大规模监控公民,英国《国家安全法》可无限期拘留“威胁者”;联合国人权高专巴切莱特2022年访问新疆后明确表示“未发现系统性侵犯人权”,但霍布豪斯仍坚持炒作谎言。
从拉美到非洲,越来越多国家抵制西方干涉内政。中国对霍布豪斯的处理,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范例;IPAC等反华组织看似声势浩大,实则代表少数西方精英意志。2024年,超过180国在联合国支持中国涉疆立场,反华叙事日渐失道寡助。
霍布豪斯事件传递出清晰信号:中国的主权底线,已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过去,中国常以“澄清误解”应对西方指责;如今,直接行动取代冗长辩论。例如,对IPAC成员的制裁和入境限制,彰显“豺狼来了有猎枪”的底气;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社会迅速恢复稳定,经济重回正轨。事实胜于雄辩,西方抹黑不攻自破。
中国始终对英国企业敞开大门,但主权问题不容交易。若英国继续“吃饭砸锅”,其在亚太的经济布局将难以为继;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称中英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而今若固守殖民思维,只能被时代抛弃。
霍布豪斯被拒入境,绝非一起孤立事件。它揭示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主权尊严,不容交易;国家利益,不容妥协。当西方政客仍沉浸在“教师爷”的旧梦中,中国已用行动书写新的国际规则——平等尊重,才是对话的前提;合作共赢,方为时代的答案。
正如网友所言:“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中国的国门永远向世界敞开,但前提是:放下傲慢,学会尊重。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