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到中国妥协,澳对华下通牒,若中企不出售港口,将强制征收
2015年,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以5.06亿澳元将达尔文港99年经营权授予中国岚桥集团。彼时,该港口因设施老旧、债务缠身濒临瘫痪,联邦政府拒绝援助,北领地被迫引入外资纾困。岚桥接手后,投入数亿澳元升级港口,使其吞吐量从1600万吨跃升至3000万吨,带动北领地就业率增长2.3%,区域经济年增收超4亿澳元。这一合作曾被澳媒誉为“双赢典范”。
然而,2025年4月,澳大利亚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岚桥出售港口,否则将强制征收。这一决定不仅违背契约精神,更暴露其政治逻辑的撕裂:当年联邦政府对交易保持默许,如今却以“威胁”定罪,所谓“安全审查”两次均未发现问题。
2025年5月大选临近,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与反对党达顿竞相炒作“中国威胁论”,将达尔文港包装为“主权象征”。反对党甚至宣称“宁可赔钱也要收回港口”,全然不顾50亿澳元违约金对财政的冲击。民调显示,对华强硬表态可短期拉拢3%-5%的摇摆选民。
美国自2021年起施压澳大利亚重新评估达尔文港“风险”,并斥资2.7亿美元在港口周边扩建军事燃料库与雷达站。美澳军事同盟的深化,使达尔文港成为美军印太战略的关键节点,而中资背景被视为“眼中钉”。
澳大利亚一方面依赖对华铁矿石出口(占其总出口额42%),另一方面担忧中国通过港口扩大区域影响力。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既要中国市场,又要遏制中国投资”的畸形政策。
达尔文港事件并非孤例,而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关键节点争夺战的缩影:
巴拿马运河危机:美国施压巴拿马政府退出一带一路,并以“违宪”名义审计中资港口,企图控制运河东西两侧战略要冲。
秘鲁钱凯港争议:秘鲁政府以“缺乏竞争力”为由,对中资港口发起审查,背后亦有美国游说集团的影子。
长和系港口交易受阻:李嘉诚拟向美企出售43个港口,因涉及巴拿马运河控制权遭多国监管叫停,暴露美国“资本+军事”双管齐下的扩张模式。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种新殖民逻辑:以“国家安全”为名,行经济掠夺之实,通过控制港口、运河等全球贸易咽喉,巩固霸权体系。
澳大利亚若强行毁约,将面临三重代价。需赔付岚桥集团50亿澳元违约金,相当于北领地三年财政收入;外资对澳投资信心受挫,2024年外国直接投资已同比下降12%;东盟国家担忧类似遭遇,可能加速疏远澳大利亚。
中方已通过外交渠道严正抗议,并暗示可能调整铁矿石进口策略(中国占全球铁矿石进口量70%)。若矛盾升级,澳大利亚将面临“失去最大贸易伙伴”的生存危机。
援引《中澳投资协定》与国际贸易法发起仲裁,要求澳方赔偿;通过国际媒体揭露澳大利亚“政治毁约”真相,瓦解其道德叙事。
加速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等南太国家合作,构建替代性港口网络;推动人民币铁矿石期货结算,削弱澳大利亚议价权。
倡议制定《国际关键基础设施投资保护公约》,遏制单边征收行为,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
达尔文港危机折射出逆全球化浪潮下的深层悖论:西方国家既要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恐惧中国崛起的“灯塔效应”。当契约精神沦为政治工具,国际秩序将加速碎片化。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亦是重塑全球治理规则的契机——唯有坚守法治底线、扩大战略纵深,方能在乱局中开辟新局。
作者: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