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连夜传来大消息
4月15日晚,楼市传来重磅消息:总理在北京调研时,对房地产行业做了一系列新的指示。
「村长代表」15号视察北京,去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西单大悦城,看了外贸产品的展台,这个应该就代表了消费;
另一个是北四环一个人才公寓,这里应该代表着存量房盘活再利用,商品住房转化。
大家都知道,领导视察调研目的地肯定不是随便选的,背后都有深意。
那么,咱们高层这次动作给市场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呢?
No.1 罕见发声 释放超强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ZL在调研中聚焦房地产市场,并有全面的论述、具体要求,为这个行业打气,这在过去25年里非常罕见,甚至堪称第一次。
且这次,总理调研释放的信号,远不止“救市”这么简单。
在全球贸易壁垒高筑的当下,拉动14亿人的内需市场已成战略必选项。但不同于过往的“大水漫灌”,这次政策精准锚定两个痛点:既要托住7亿城镇居民的资产安全,又要填平3亿新市民的居住鸿沟。
数据显示,我国存量住房超4亿套,空置率却高达21.4%,与2000万人住在城中村危房的现实形成刺眼对比。这种结构性矛盾,恰是政策转向的深层动因——用存量房收储打通“冰火两重天”,既避免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引发系统性风险,又让快递小哥、应届毕业生等群体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住进更便利的“地铁房”。
No.2 存量房收储有望提速
此次高层表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那主要抓手,或者说方法是什么呢?
总结看,主要有: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并及时研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
微观上,要推进城市更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等。
这一举措既能消化市场库存、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又能解决新市民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堪称“一石三鸟”。
且不同于过去保障房多在偏远郊区,新政强调“职住平衡”。
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将3000套收储房源改造成科学家公寓,上海虹桥商务区拿出20%存量写字楼改建青年社区。这些探索揭示一个趋势:保障房正在从“保基本”升级为“保发展”,成为城市抢人才的战略武器。
No.3住房消费的“第二曲线”
政策首次将“好房子”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要求房企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标准。
当‘老破小’遇见城市更新,中产的财富焦虑正在转化成升级动力。
24 年重点 30 城里面价值 3000 万以上的新房成交量涨了 57%。
改善,尤其好房子改善正在成为住房消费的“第二曲线”。
毋庸置疑,未来“好房子”会越来越多,无论是房企还是高层,对此应该都是乐见其成的,市场布局在改变,购房者心中的标准也在升级。
但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趋势对于“没那么好的房子”确实不利。
但你必须知道,楼市没有救世主,只有时代的选择。
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房地产的基因。
当保障房撑起民生底线,当改善需求打开消费上限,当开发商从赚快钱转向赚慢钱,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生态逐渐显现。
正如北京清华同衡设计院院长袁昕所说:“未来的好房子,不在容积率有多低,而在能否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持续想象。”
最后,我大胆猜测下,“五·一”将近,可能又将迎来一轮政策红利发放,个人觉得以下3点可能性很大:
1、限购松绑:目前只有北京、上海、深圳、海口、三亚还有限购。其中北京可以考虑取消五环外的限购。
2、降息降准:5年期LPR有望再下调,公积金利率或创历史新低;
3、超越房地产行业的利好:
每年4月末,都会召开一次研究经济工作的政治局会议,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出台新政。今年情况非常特殊,关税博弈正在进行,外贸行业遭遇罕见逆风,启动国内消费到了关键时刻。相信会有更多政策出台,比如财政政策的加码,刺激消费政策的加码,货币政策的最新表述等等。
最后的最后,啰嗦一句,政策红利期往往伴随试错成本。比如郑州年初推出的“零门槛购房”,因配套资源不足导致部分项目烂尾,这些都提醒我们:跟着规划走,而不是跟着概念跑。
作者:纵览